山东海洋文化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开发
本文关键词:中国海洋文化的早期历史与地理格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海洋文化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开发
摘要:山东省独特的海洋及自然条件为山东海洋文化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东海洋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的萌芽期,秦汉隋唐北宋的高潮期,以及元明清的没落期。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山东海洋文化显示出了连续性、官方性、开放性等特点。山东海洋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偏差,针对这些问题要从文化品牌定位、资源整合、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解决。
发展历程; 问题; 开发
山东省地处渤海、黄海沿岸,海岸线绵延千里,自古就与海洋有着密切联系。山东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并且在漫长的文化发展演进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山东海洋文化开始于远古时代发展于秦汉,兴盛于隋唐,从元开始走向衰落。
一、山东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
[1]。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北辛文化的遗址中,还存在着大量渔猎工具,这些文化遗址见证了山东原始居民的渔猎活动。
[2]。夏朝在划分行政区划的时候还规定了各地进献的物品,青州靠近海洋所以进献的贡品以海盐和海产品为主。这是早期海洋资源管理开发的开始。
[3]。
[6]。说明当时商王朝的影响力已经波及海外。这也从侧面上反映了航海技术的进步。随着技术的进步山东先民的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并且开辟了同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航线。
从史前时代到春秋战国,,山东海洋文化虽然仅仅是萌芽时期。但却在山东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山东原始居民对海洋的开发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开启了富国强兵的序幕。禹划九州,商设专吏等措施,为此后管理开发海洋提供了政策借鉴,而这些都在不断激励着人们对大海的渴望和对海洋开发的热情。
[8]。
[10]。在多次组织方士入海求仙药的同时,一次次的远洋航行也打通了山东半岛到朝鲜日本的航线。秦汉时期大规模的航海求仙活动是中国历史上海洋开发的首次高潮,是山东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端。
[11]。此外,还有从山东半岛直达朝鲜半岛的东部航线,以及通往南方的航线。山东半岛向外航行的北、东、南三条航线构成了便利的海上交通网,山东在北部海洋交通方面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
[12 ]”
元明清三代,在海洋政策的压制下,山东海洋文化同中国海洋文化一起走向了衰落。元代大运河的开凿严重影响了山东沿岸海运的发展,加上元代统治者对海洋的轻视,削弱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动力。
海洋总是在波涛汹涌中前进,而明清时期的“禁海令”却像定海神针般将澎湃的潮水平息,让原本纷繁的大海变得静寂死沉。正是在这平静中,消磨和损耗的一千多年来不断繁荣的海洋文化。使东方极盛的海洋文化迅速没落。当人们再次被唤醒的时候,四百年在蹉跎中流逝。四百年的时光冲刷了人们对于海洋的渴望和激情,抹去了海洋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在西方野蛮、强悍的海洋征服之下,中国人开始觉醒而后便是对西方文化茫然和对海洋的麻木。在海洋文化四百年断层的阵痛中,戚家军杀敌的号角,甲午海战的硝烟,为山东海洋文化注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山东海洋文化的特点
从茹毛饮血的远古贝丘文明到鸦片战争的滚滚硝烟,几千年的跌宕起伏。山东海洋文化有过辉煌,有过没落,也正是在这样的曲折中山东海洋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山东海洋文化是环渤海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北方海洋文化的核心区,环渤海文化区紧靠中原文化腹地,受官方正统思想的影响较大。我国古代的都城大都分布在北方,山东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尤为严重。从春秋时期齐国姜尚立国,到秦始皇建琅琊古港,派徐福入海求仙药开辟第一条海上航线,以及汉武帝七次东巡,这些对海洋的开发利用,都散发着浓厚的政治色彩。第一条海上航线的开辟,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洋移民,北宋密州的兴盛,都与国家的政治诉求有关。同样,由于不利的海洋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山东海洋文化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所以海洋文化受儒、佛、道思想的影响深远。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在山东乃至整个环渤海地区形成了广泛的海龙王信仰,其中龙王的形象就是从佛教中演化而来。山东蓬莱仙岛,八仙过海等神话传说与道教的发展密切相关,而这些传说的影响,从始皇帝,汉武帝的求仙之旅就可窥见一斑。齐鲁文化悠久,其中儒佛道等文化长期存在并深刻影响着山东海洋文化的发展。儒佛道先后成为官方显学,官方气息自然存在。
三、山东海洋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沿海城市的城市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海洋历史文化遗产。城市的旧城改造在建设现代化都市的同时,推到和铲除了根植于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原有的码头、商城、古老的渔港都在机器的轰鸣中归于尘土。大量的沿海公路、海滨别墅,破坏了滨海自然风光,也损害了环境的整体协调。海滨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大量人造工程的兴建破坏了海湾历史风光。如胶州湾在几十年中面积迅速萎缩,从二十一世纪初至今,水域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一还多。除了自然演化的作用外,大量围海造田是其消失的最根本原因。
在海洋资源开发上,山东大部分城市提出了“旅游产业开发”的口号,但在开发的空间布局上,单纯的以近海沙滩、沿海自然景观为主,对远海、深海、海岛的开发程度较低。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其他方面的关注度依然停留在低级水平。此外,山东各地海滨开发中存在重复建设开发项目雷同现象,缺乏精品。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损害了海洋风光。日照第二海水浴场的建设同万平口风景区存在大量相似的旅游项目,原生态的沙滩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人行道和人工草地。本来安逸恬淡的海滨自然风光被赋予了太多的人造痕迹。毫不犹豫的斩断了人们对于回归自然的渴望,再次人造了一处“标准化”浴场。
目前山东海洋文化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相对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益。由于大部分文化企业融资少资金不足没有能力拓展业务,普遍存在创新力不足,缺乏创新机制的现象。对现有的海洋文化资源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造成了大量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山东海洋文化产品形式单一,缺乏深度,针对海洋文化底蕴的挖掘较低,产品文化附加值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海洋文化在开发中还存在定位模糊,核心价值不明确的严重问题,沿海文化开发没有因地制宜,发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民俗特色,而是盲目跟风大兴土木,丧失了自身的本色,缺乏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文化品牌。
四、山东发展海洋文化的建议
为实现山东海洋文化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山东海洋文化开发应打破行政界限,加强沿海各地区的联合,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对山东海洋文化进行整体开发,充分发挥山东海洋文化的巨大潜力。山东省海域海岛众多,开发旅游文化资源不仅要注重近海还要着眼于海岛和海底的开发,实现近海、远海、深海、陆地的空间整合。沿海丰富的民俗和人文景观要在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开发环境及历史条件,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突出特色。在青岛可以建立军事旅游体验区、国际帆船度假区、欧美风情历史区等特色分区。通过整体开发和规划,形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类型多样的海洋文化开发格局。
山东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发展海洋文化的同时,要继承发扬并深入开发山东深厚的海洋文化资源。特色是文化开发的必要因素,创新是特色建立的支柱。因此在树立山东海洋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山东海洋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打造出符合山东海洋文化特质并且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在文化品牌的建构中可以借助儒家文化的感召力和神话传说的吸引力来树立相应的文化品牌。文化企业在海洋文化开发中处于主体地位,所以在政策上要有所倾斜。重点扶持一些大型海洋文化企业,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来推动文化企业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企业。利用重点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推进全省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海洋文化大发展。
山东海洋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有必要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联系,吸收他们先进的海洋文化开发和管理经验。我国沿海地区有很多相似的海洋文化资源,要加强同各地区的联合,共同开发产生规模效益。如我国沿海广泛存在的戚继光抗倭遗址、佛教仙山等资源,都可以进行组团开发,实现利益最大化。海洋文化的开发不单单与沿海地区相关,山东内陆地区是海洋文化开发的支撑。要实现内地文化资源整合和沿海城市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山东文化产业的崛起。不同部门不同企业要通力合作,突破制度上的限制。最大可能的完善产业链,文化产品的开发从创意开始,需要经过上游制作、下游营销、周边产品、后续开发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能,完整的产业链是保证利润和价值的关键。山东海洋文化开发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渔业文化等文化遗产,创造性的开发文化产品,并进行包装宣传,最终形成山东海洋文化的强势品牌。依托现有资源和特色,继续推动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节等节庆会展产业,扩大文化知名度,增强山东海洋文化的知名度。
优良的海洋文化资源是发展海洋文化企业的基础,保持资源的品质是最重要的要求。海洋环境既关乎资源的利用又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以牺牲海洋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盲目开发必须摒弃。在思想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合理利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财富,合理有序开发。减少雷同项目注重特色建立,保证环境和谐关注生态环境,强化海洋文化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机制,实时监测。运用法律强制性手段,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强调海洋资源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的早期历史与地理格局[J].浙江海洋学员报(人文科学版)2007(9).
[5]易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诗经:北京:中华书局,2006.
[8]王颖.山东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6).
[9]席龙飞.中国造船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13]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新版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4][清]龙淑孝.乾隆即墨县志[M].1764年刻本.
[16]韩明杰,牟艳芳.基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3).
本文关键词:中国海洋文化的早期历史与地理格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3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13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