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劳费汉学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8-07-21 18:47
【摘要】:德国出生、德国培养、美国成名的汉学家劳费,是20世纪初美国最好的汉学家之一。本文试图通过介绍他的汉学研究生涯和成就,分析他所体现的"微观汉学"的诸多特点,评估其汉学研究对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影响,从一个侧面凸显美国中国学与欧洲汉学的历史渊源。
[Abstract]:Born in Germany, trained in Germany and famous in America, Lofai was one of the best sinologists in the early 20 th century. By introducing his Sinology research career and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micro-Sinology", an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his Sinology research on American modern Chinese studi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American Chinese and European Sinology is highlighted from one aspect.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0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译婷;;费正清对美国中国学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许宽华,陈国权;德国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一瞥[J];德国研究;1997年01期

3 贺圣达;近代东南亚的汉学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4 黎明;世界汉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译著——介绍中译《19世纪中叶俄罗斯驻北京布道团人员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著》[J];理论界;2005年01期

5 何静恒;汉学如何西渐[J];读书;1996年04期

6 窦坤;中法汉学研究所与中法文化交流述略[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7 郑海燕;荷兰中国研究的主要机构[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8 黄俊杰;论社会科学理论与汉学研究之关系——兼论欧美社会科学论著中的中国意象及其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李伯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发展我国历史科学[J];浙江学刊;1987年05期

10 仇华飞;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汉学研究管窥[J];档案与史学;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东辉;;欧美的中国古籍索引编制概况[A];2005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葛夫平;;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及其影响[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3 熊月之;;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4 李孝迁;;民国时期国际汉学史研究[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熊月之;;德国学术访问记[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6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7 秦寰明;;美国研究李白的专家艾龙(Elling O.Eide)先生[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8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9 陈开科;;1850年以前俄罗斯北京布道团的内部整顿及其经济情报收集情况[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10 聂德宁;;(荷兰)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光辉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汉学研究·人物史·文化交涉学的纵横交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叶隽;亚非学院及其汉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王立志;积极借鉴各国汉学研究成果[N];人民日报;2010年

4 特约撰稿 木叶;王德威 汉学研究趋向融通[N];文汇报;2010年

5 尹锡南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印度汉学:从“中国研究”到“中国观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马金霞;美国汉学研究网络数据库资源选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记者 小白;单一的德国汉学传统已不复存在[N];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英]Naomi Standen 伯明翰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 仁可 编译;历史学而非汉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张隆溪;在斯德哥尔摩[N];东方早报;2009年

10 ;温儒敏:对汉学研究的姿态和立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2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3 党为;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元琪;清代道咸同时期的汉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5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7 冯若春;“他者”的眼光——论北美汉学家关于“诗言志”、“言意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赵欣;十八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杨惠玉;《通报》在西方中国科学史研究中的角色[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陈可培;偏见与宽容 翻译与吸纳[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卫华;西方汉学的思维方式与知识背景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冯妍;弗朗索瓦·于连汉学研究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培培;百年回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高慧;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刘晓;西方汉学家泰山信仰研究述论[D];山东大学;2009年

7 刘艳艳;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吴成领;恒慕义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10 张晓红;德国汉学视角下的中国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36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136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0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