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中国新文化的基本品质与历史进程

发布时间:2018-07-21 19:59
【摘要】:中国新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与资源,体现着亿万中国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价值选择和人生倾向,并且以其特定的演进轨迹和发展成果丰富了人类现代文明。精神文化类型无疑是中国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决定新文化品性和质地的本体要素;制度文化类型是与精神文化类型密切相连的新文化时期社会文明范式的集中体现,它是新文化精神和品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结果。中国新文化的历史形态包含各个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包括新文化在各领域各时期的文化成果。新文化的百年历程经过了"民主与科学"、"革命与自由"、"民族与民主"、"理想与斗争"、"改革与开放"、"多元和发展"等六大历史阶段。
[Abstract]:Chinese new culture is rooted in the deep soi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bsorbs the nutrition and resources of foreign culture, and embodies the value choice and life tendency of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people under specific time and space conditions. And with its specific evolution track and development results enriched modern human civilization. The type of spiritual culture is undoubtedly the core part of Chinese new culture, and the Noumenon factor that determines the character and texture of new culture, and the type of institutional culture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the social civilization paradigm in the new cultural period,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ype of spiritual culture. It is the result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spirit and quality of new culture. The historical form of Chinese new culture includes the movement of new culture in various periods, including the cultural achievements in various fields and periods. The century-long course of new culture has gone through six historical stages: democracy and science, revolution and freedom, nationality and democracy, ideal and struggl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luralism an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澳门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K2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忠;刘仲林;;创造精神应作为文化的核心——兼论中国新文化的模式建构与实施途径[J];社会科学家;2007年03期

2 刘仲林;;第三种文化与中国新文化理论[J];创新科技;2009年08期

3 ;中国新文化的创建[J];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10期

4 ;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J];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04期

5 曹毓英;;略论中国新文化的结构及其演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6 野平;中国新文化现象聚焦[J];价格与市场;1996年06期

7 张光芒;中国新文化的理性缺陷及其根源[J];人文杂志;1999年02期

8 张立芳;“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文化的建设[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9 郑敏;韩毓海;;清华问学录——关于中国新文化研究的范式问题[J];上海文学;1995年09期

10 王富仁;中国新文化的几个层面——段国超先生《鲁迅论稿》序(续)[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茂民;;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与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第三条道路[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何颖;;毛泽东对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A];学习 坚持 发展——青海省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3年

3 王小舒;王汶成;;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新文化[A];东方丛刊(1994年第2辑 总第九辑)[C];1994年

4 陈丙莹;;论郭沫若“五四”时期融化传统文化、文学的思路[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 虞和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新文化的新发展[N];光明日报;2005年



本文编号:21366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1366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b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