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汉学家的焦虑和误解的权力

发布时间:2018-08-20 12:51
【摘要】:2006年底汉学家顾彬的“垃圾事件”带着反讽的意味,象征性地证明了误解的力量。早在此之前,顾彬多次撰文说明,汉学家有误解“中国”对象的权力,汉学的跨文化理解具有“误解的正面意义”,所以,并非“只有中国人理解中国”。汉学对“异”文化的研究,对西方而言目的是从他者的视角审视他们自己,对中国而言,汉学的(误)理解使中国人从另一个视角认识自我。顾彬的现代阐释学解释了何以汉学家有误解中国的理由及权力。
[Abstract]:At the end of 2006, Sinologist Gu Bin's garbage incident symbolically proved the power of misunderstanding. Earlier on, Gu Bin had written several times that Sinologists had the right to misunderstand the object of "China", and that the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of Sinology had "positive meaning of misunderstanding", so it was not "only the Chinese understood China". For the West, the purpose of Sinology's study of "different" culture is to look at themsel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thers. For China, the understanding of Sinology makes the Chinese understand themselves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Gu Bin's modern hermeneutics explains why Sinologists have reason and power to misunderstand China.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K20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小枫;“误解”因“瞬时的理解”而称义[J];读书;2005年11期

2 顾彬;王祖哲;;“只有中国人理解中国”?[J];读书;2006年07期

3 沃尔夫冈·顾彬,王祖哲;误读的正面意义[J];文史哲;2005年01期

4 薛晓源;理解与阐释的张力——顾彬教授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5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們;《道德经》与生态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芮瑞;;从“有句无篇”到“兴象玲珑”——“当下”的审美感兴对山水诗意境创构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谢思炜;李白与盛唐山水诗——《蜀道难》再解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顾农;曹丕的赋体革新试验[J];昌潍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5 何平;;山已空,尘埃何曾落定?——阿来及其相关的问题[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1期

6 邹威华;;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误读”及其反思[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6期

7 孙宝;;儒家山水自然观与魏晋山水诗的演进[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易兰;;关于国际汉学中“误读”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9 周林东;;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三解——兼论弗兰西斯·培根的宗教观对其知识观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庄陶;;建立外国文学研究的后殖民主义视角[J];外国语言文学;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静;;论三种“自然”观念透视下的汉魏思想变迁[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 论文集上[C];2010年

2 顾伟列;;文学解读的世界性——以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为例[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徐文彬;喻平;;“数感”及其形成与发展[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浩;;微型自然、私人天地与唐代文学诠释的空间——对宇文所安园林论题的推展[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二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易崇辉;时间的线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4 王璜生;语言与观念的嬗变[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5 钱伟;鲁迅与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D];复旦大学;2006年

6 吕菊;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杨红旗;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论[D];四川大学;2007年

8 邹振东;台湾政治文化的符号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徐承;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王军宁;生态视野中的新时期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正海;魏晋自然观与山水诗歌[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玮;浅谈诗歌与自然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长雪;隐逸与南朝山水诗[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胡北苑;我国版权侵权问题探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时凤玲;郭熙山水画美学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崔励;学习古典人物画的桥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会亮;《论语》与《摩西五经》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9 张蓓;从《孟子论心》论瑞恰慈的跨文化解读策略[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大恒;回顾中反思[D];山东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炳荪;;欧洲汉学协会及其最近学术活动[J];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01期

2 蒋向艳;美国汉学家顾立雅的汉学研究[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3 蔡红军;;《迷惘》的故事梗概[J];世界文化;1982年03期

4 叶正渤;;日本明治时期汉学研究评述[J];日本学论坛;1992年03期

5 许宽华,陈国权;德国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一瞥[J];德国研究;1997年01期

6 窦坤;中法汉学研究所与中法文化交流述略[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7 詹伯慧;;弘扬中华文化的盛会——“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会议”综述[J];岭南文史;1992年01期

8 葛红;;美国汉学研究简述[J];作家;2010年08期

9 王蔚桦;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瑞典汉学概述[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10 李辉;;七十余年的成果——瑞典汉学印象[J];读书;199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夫平;;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及其影响[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2 櫖幫;;中国学术界译介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篇目汇编[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3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4 王元化;步霍;;“海外汉学丛书”四种[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5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6 聂德宁;;(荷兰)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7 熊月之;;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8 李孝迁;;民国时期国际汉学史研究[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东辉;;欧美的中国古籍索引编制概况[A];2005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石云孙;;义理·考据·词章[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世界宗教所 黄陵渝;以色列的著名汉学家(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秋叶;世界汉学家的盛会[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记者 王胡;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获阿伦特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世界宗教所 黄陵渝;以色列的著名汉学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饶宗颐;我所认识的汉学家[N];光明日报;2000年

6 常绍民;白佐良:由外交官 到汉学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李力;“冷”汉学在欧洲变“热”[N];光明日报;2006年

8 程刚;我驻乌使馆举办乌汉学家招待会[N];科技日报;2008年

9 张海源(书评人);从了解历史开始[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10 谭慧颖;一本书和两位学术巨子[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2 冯若春;“他者”的眼光——论北美汉学家关于“诗言志”、“言意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4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5 李冰梅;冲突与融合:阿瑟·韦利的文化身份与《论语》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党为;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王绍祥;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谭旭虎;看与被看——史景迁的中国图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威;从遗忘到真实:英国汉学家庄延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金羽;论海外汉学家关于中国古代山水自然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荣;从汉学家到外交官[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李培培;百年回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高慧;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刘晓;西方汉学家泰山信仰研究述论[D];山东大学;2009年

7 董国文;汉学家葛兰言的诗经研究及其与贵州田野资料的比照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9 黄美峰;弗朗索瓦·于连的中西比较方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黄卫华;西方汉学的思维方式与知识背景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93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193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c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