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的南北之争——重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复杂面相
[Abstract]:At that time, scholars such as Mei Guangdi, Wu Mi, Liu Yizheng and Zhang Yin-lin were the backbone, humanities scholars opposed to the radical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based on Southeast University, they started the "Xueheng" magazine and contended with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centered on Peking University. It was like a civil war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two sides fought fiercely from classical Chinese and vernacular, from respect to Confucius and anti-hole, romantic and classical, and finally won in the north and defeated in the south.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Southern New Culture Movement scholars said explicitly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nation will flourish and melt the new knowledge." they are not opposed to the new culture. The "new humanism" they advocate is an import and a new culture. It is just the new culture they want to absorb. There are different from Chen Duxiu, Hu Shi. Their attitude to the new culture is different, not "bring it", but "melt". A hundred years later, revaluating the heritage of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should recognize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in the North. However, the Southern New Culture Movement was regarded as anti-new culture for no reason. We should thoroughly review the gains and losses in order to open up China and the West, integrate the ancient and modern, and reconstruct the map of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作者单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K2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丽娟;;走向现代的五四浪漫主义诗学[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2 宋春艳;;《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主人公贝恩悲剧的多维透视[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3 孙媛;;吴宓与《学衡》:整合的文化现代性理路[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李晓江;罗永剑;;自我、无限与主观的自由——德意志早期浪漫派精神结构探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08期
5 朱寿桐;;新人文主义资源的片面性开发与文学的理论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6 武跃速;;浪漫主义:缘起与衰微过程的文化价值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7 丁来先;;美学生态人与新浪漫精神[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胡亚兰;;从《欧那尼》看法国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之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9 王梦;;人文主义视域中的左翼文学[J];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10 刘雅倩;;伯林浪漫主义研究的逻辑理路[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越;;论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与吴宓的道德批评模式的现代价值——兼论文学批评的道德责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学谦;酒神狂歌与刑天之舞[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广海;“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D];北京大学;2011年
3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崔振成;现代性社会与价值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金铖;构筑想象的城堡[D];吉林大学;2012年
6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7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8 曹永国;自然与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珏荣;论学衡派的中西文化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桂娟;论张承志创作体验的变化[D];吉林大学;2011年
4 周博;公意帝国[D];西南大学;2011年
5 付佩佩;梁实秋早期文学思想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璐璐;论卢梭对现代性的批判[D];辽宁大学;2011年
7 吴周密;论海子诗歌中的西方资源及其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庄中刚;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文化批评[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于嘉怿;论白璧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其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麻莉;对卢梭语言观的哲学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玉明;;20世纪30年代湖南尊孔祀孔活动述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马勇;;辛亥后尊孔思潮评议[J];安徽史学;1992年02期
3 韩华;;民初废除尊孔读经及其社会反响[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4 孟丽美;;民初“尊孔”与“排孔”之争[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5 李洪岩;;近代的尊孔与反孔[J];文史知识;2000年07期
6 邓亦武;民初复古尊孔运动与中国现代化[J];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02期
7 邓亦武;;民初复古尊孔运动与中国现代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宋淑玉;民初尊孔读经问题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张卫波;民初尊孔思潮兴起的社会心理原因[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10 鲁俊;金诚;;从苏州两块碑石看明朝统治者鼓吹尊孔读经的反动本质[J];文物;197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方龄贵;;关于所谓元以前云南不知尊孔子的有力反证——新出《大理W\0故高姬墓铭碑》读后[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艾辛;;谈谈“儒化”及其他[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主持人:李国荣;雍正尊孔[N];中国档案报;2001年
2 何季民;由《孔子》热映想及淘“孔书”[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毕业蒙;南京国民政府尊孔读经下的山东实践表达(1927-1937)[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18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218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