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伯夷列传》中的公正理念和永恒理念

发布时间:2018-09-12 05:16
【摘要】:几乎所有文明的核心价值,都涵有“公正”理念和“永恒”理念。至于如何阐释这些理念,不同的文明采取不同的方式,中国文明主要采取刻诸青史的方式。中国文明这一阐释方式,最经典地体现在《史记》中,特别是体现在其间的《伯夷列传》中:司马迁一是问难苍天(“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问出了人间有无“公正”的问题;二是引言孔子(“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引出了人生能否“永恒”的问题。“公正”使得“永恒”成为必要,而“永恒”又使得“公正”成为可能。司马迁所彰显的这种坚守“公正”理念和“永恒”理念的历史观,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思想,而且已泛化为一种体现着中国文明传统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
[Abstract]:Almost all the core values of civilization contain the concept of justice and eternity. As to how to interpret these ideas,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adopt different ways,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mainly adopts the way of engraving all kinds of history.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most classical in the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especially in the Biography of Boyi: Si Maqian asked the ques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Heaven has no relatives in heaven, no relatives in heaven"). The second is the introduction of Confucius ("a gentleman without name"), which leads to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life can be "eternal". Justice makes eternity necessary, and eternity makes justice possible. Si Maqian's view of history, which insists on the concept of "justice" and "eternity", is not only a kind of professional thought, but also a kind of cultural spirit which embodies the tradi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分类号】:K20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单少杰;中国史学的双重职能[J];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蕴华;佛教中“摩登伽女”原型与《聊斋志异·乐仲》篇之渊源探讨[J];蒲松龄研究;2002年02期

2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许宁;论马一浮《老子注》中的“以佛解老”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郑笠;;剥离与消解系统中成就的审美境界——从庄子“美学”到“庄子”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詹志和;二元合一:佛学本体论与美学本体论的共相[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丁以寿;宋明时期佛教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02期

9 张传开;必然与自由范畴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张勇;论《庄子》“环中”的美学意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高春花;;发展目的的伦理向度[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孙桂丽;;也谈教育学术人生——学术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于民雄;;义利之辨——儒家正当性优先原理[A];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9年

4 刘强;;超越实践美学在生命美学基础上开拓发展[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琼豪;;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实践难题的伦理思考[A];伦理研究(生命伦理学卷·2007-2008)下册[C];2007年

6 温克勤;;说“敬畏”[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7 李向平;;缘分·功德·共同体——中国佛教信仰的私人性与社会性[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朴顺天;心神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6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徐东来;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郭美华;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丹;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砚;感性与理性之浮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于云云;服务型政府背景下制度防腐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曾庆平;论池田大作的和谐道德教育思想[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菊凤;以人为本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王一新;道德起源、演化及其作用的经济学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晓;三湾改编中的现代性意蕴探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吴迪;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连娜;刘红君;;司马迁王朝变迁观念刍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陈倩倩;;论司马迁的治道观及其渊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魏思妮;;《史记》中的女性漫谈[J];文学教育(中);2011年06期

4 王立群;;《史记》与《孙子兵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刘小姣;;《史记》与《左传》中女性人物塑造之异同[J];新余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陈田雨;;谈语文教师“下水文”的写作[J];文学教育(中);2011年06期

7 刘海平;;从《史记》、《世说新语》的对比看名量结构的发展[J];语文学刊;2011年11期

8 李娟;;《史记》《汉书》异文中的同源词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卢红霞;;司马迁的经历与《史记》的文学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10 杨燕起;;《史记》所撰孙武之传的历史价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燕传琪;;《史记》中之“颍上”究在何处[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刘贵华;;金圣叹论《水浒》和《史记》[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布莉华;;《史记》对《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继承和发展[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李秀英;;华译《史记》可读性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龚剑锋;许锴杰;;《国语》与《史记》记述范蠡比较[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秀英;;西方汉学家对华兹生英译《史记》的批评视角[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夏一雷;;初探《乐记》[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8 江起龙;;老子——养寿160岁的长寿王[A];中国鹿邑老子学会——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仲均;李卫;;石涅如薪[A];李仲均文集——中国古代地质科学史研究[C];1998年

10 李玉环;;中医导引历史发展概要[A];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四届理事会2010年年会暨医学气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牛鸿恩 北京师范大学;《史记》注证有新篇[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2 记者 余子荣 通讯员 刘少军 实习生 李婷;审判要以公正理念为指导[N];黄石日报;2005年

3 记者 章红雨;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再出秦始皇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4 承德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河北作家协会会员 沈玉波;千年苦旅[N];承德日报;2010年

5 刘丽文;《史记》研究的新境界[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记者 王晖;王立群入选“2008中国魅力50人”[N];河南日报;2008年

7 王屯虎 记者 吕佳;韩城《史记》巨幅书法手抄本展出[N];渭南日报;2010年

8 肖俊仁 马廉朴;土木吟《离骚》 砖后书《史记》[N];民族日报;2010年

9 袁梅君;《史记》女性婚恋面面观[N];文艺报;2005年

10 记者 尤薇;“复原”《史记》《离骚》中那些被尘封的苏州菜[N];苏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小霞;《史记》《汉书》的叙述学及其研究史[D];苏州大学;2012年

2 王华宝;《史记》校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葛鑫;《史记》对四大名著的叙事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周晶晶;《世本》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自然;宋明时期笔记中的《史记》考评述论[D];河南大学;2008年

6 陈莹;唐前《史记》接受史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宁;《史记》叙事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任刚;《史记》人物取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宗澈;《史记》量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刘道锋;《史记》动词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明友;论《史记》的“一家之言”[D];苏州大学;2002年

3 柴振威;《史记》楚汉之际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颖韬;《史记》传奇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坤鹏;楚简《容成氏》与《史记》所记古史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卢刚;《史记》中自杀人物群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蒋秋华;《史记》相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毛金霞;《史记》叙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伶俐;《史记》与《汉书》中的复仇事象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38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238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0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