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与“病树”的情怀——阎纯德先生访谈录
[Abstract]:From 23 to 24 June 2016, at the "High-level Forum on the World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ulture-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rnational Sinology (Chinese Stud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ld by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from 23 to 24 June 2016,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hinese Culture (Hong Kong Registration) presented the "International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or Chinese Cultural Studies" to four respected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Sinology and Sinology, among them Professor Yan Chunde of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The award speech provides a good summary of Mr. Yan's great contributions as a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Sinology in China: "he is a poet and a poet.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分类号】:K20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纯德;比较文化视野中的汉学和汉学研究[J];文史哲;2000年06期
2 乐黛云;迎接汉学研究的新发展[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3期
3 季羡林;《汉学研究》第六集·序[J];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4期
4 霍九仓;梳理历史脉络 品评汉学精华——评何寅、许光华《国外汉学史》[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2期
5 H.凯帕,新馨;汉学是一门科学吗?[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6 董国文;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汉学研究问题[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7 阎纯德;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历史演进[J];文史哲;2004年05期
8 王德威 ,季进;“第三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综述[J];文学评论;2005年05期
9 王德威;季进;;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第三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专辑[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1期
10 何培忠;;国际汉学的出现与汉学的变化[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葛夫平;;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及其影响[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2 樊书华;;鼐德方案与哈佛大学的汉学起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3 阎国栋;;17—18世纪俄国来华使节与俄国汉学萌芽[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4 熊月之;;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5 李孝迁;;民国时期国际汉学史研究[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7 聂德宁;;(荷兰)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纪宝成;汉学是什么[N];光明日报;2007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杨煦生;国学与汉学[N];光明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丰捷 姚晓丹;迎接汉学发展的蓬勃之势[N];光明日报;2009年
4 记者 王杨;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京召开[N];文艺报;2009年
5 ;温儒敏:对汉学研究的姿态和立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姚小平;汉学的变与不变[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弯弯;汉学:在中与西之间[N];北京日报;2012年
8 记者 刘茜;世界汉学大会提出“新汉学”构想[N];中国文化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刘茜;“新汉学”应面向当下面向世界[N];中国文化报;2012年
10 (西班牙)劳尔·鲁伊斯 王燕、刘莉 译;欧洲汉学更重要的是“欧洲”观念[N];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欣;十八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颖颖;汉学研究的平台—皇家亚洲文会北支会图书馆[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蓝;英国在近代华西考察活动初探[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
3 高慧;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5 上官儒烨;对弗朗索瓦—于连的汉学研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冯妍;弗朗索瓦·于连汉学研究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晓红;德国汉学视角下的中国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杨威;从遗忘到真实:英国汉学家庄延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塞(José Miguel Vidal Kunstmann);报道中国:汉学东方主义,,殖民话语以及1850-1864的《北华捷报》[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孙帅;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61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26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