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的背离与重合——中国古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演进

发布时间:2018-10-20 09:47
【摘要】: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存在背离和重合现象。中国古代存在众多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这些政权虽然可以称为古代国家,但只能代表各自的具体国家政权。而中国古代的"中国"主要的并非是一个政权的概念,与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存在背离现象,但有时也用来指称政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国号"为代表的各个政权的自称,在古代"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下,这种"中国"自称与各个政权皆自称"中国"的统称仍然存在背离现象,只有在历史上中国处于统一的情况下"中国"与"国号"才会出现某种重合,这种重合经过元明时期的发展,到了清朝时期最终完成,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与"国号"才最后实现了统一。另一种情况是后来的政权在追述本朝历史或议论以前各个朝代时,对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且有相互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政权所继承的多个政权的通称,这种通称虽然与一些"国号"也会出现某种背离,但基本上符合古代中国历史实际,并成为我们认识前代历史的一种准则,今天认识中国历史疆域也应该遵循这种准则。
[Abstract]:In ancient China, there were deviations and overlaps between "China" and "National name". In ancient China, there were many regimes represented by the name of the state. Although these regimes could be called ancient countries, they could only represent their specific state regimes. In ancient China, "China" was not a concept of a regime, which deviated from the regime represented by the "name of the state", but was sometimes used to refer to the regime. There are two main situations: first, the self-proclaimed names of the various regimes represented by the "national name" still deviate from the general title of "China" when the ancient "China" is in a state of division. Only when China is unified in history can there be a certain overl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name of the country", which was finally completed in the Qing Dynasty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It was not until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1912 that China and its name were finally unified. In another case, when the later regime traced back the history of the current dynasty or discussed the previous dynasties, it referred to many regimes in history that were dominated by the Central Plains and had a reciprocal or no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ut were inherited by their own regimes. Although this general term may deviate from some "national names", it basically accords with the reality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and has become a criterion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and it should also be followed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ritory of Chinese history today.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镇清;China和Cathay词源新探[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陈玉屏;略论中国古代的“天下”、“国家”和“中国”观[J];民族研究;2005年01期

3 赵永春;关于中国历史上疆域问题的几点认识[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03期

4 张德寿;高闾民族观述论[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德勇;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胡军;知识论与哲学——评熊十力对西方哲学中知识论的误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李继兴;关于应用哲学平衡论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赵敦华;孔子的“仁”和苏格拉底的“德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杜闻;论西方古代民事诉讼证明标准[J];比较法研究;2001年04期

10 吴学国;佛教唯识思想与儒家心学本体论[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晓平;;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逻辑——从冯友兰中西逻辑观看逻辑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赵敦华;;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之内外[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三)[C];2004年

5 郭齐家;储朝晖;;儒学与中国大学精神[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三)[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3 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戚业国;民间高等教育投资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黄剑波;“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钟永平;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文化基础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10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军;试论韩非的帝王之术——韩非管理心理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东;《孟子字义疏证》发微[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1年

4 李近远;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敏;语言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雁飞;“大地的哲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白玲玲;清末民初上海市民的社会生活及社会观念变迁——兼谈大众文化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8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9 黄珊;回归自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莫秀珍;王夫之的民族文化观[D];湖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博泉;中华史论[J];民族研究;1993年03期

2 黄河清;;试论China的词源及其他[J];现代外语;1992年02期

3 陈连开;论中国历史上的疆域与民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永春;;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试论统一多民族中国及其疆域的形成[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中国”古今称谓的演变及意义[N];光明日报;2002年

2 田安平 南少华;唐尧·唐朝·唐人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3 何民捷;学习国学大师的科学治学方法[N];人民日报;2009年



本文编号:2282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282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b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