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国”的传说与史实
[Abstract]:The legendary "country of daughter" and "country of women" are also recorded in official history. " Haidong's "female country" and "Western" female state ", as well as" Jiannan Xishan Qiang female state "," east female state "," southern Jiannan female state ", and South China Sea" women's state "are all understood as the cultural existence which retains obvious matriarchal social characteristics. In "female country", one is "female country" with "female self-king", the other is "female country" with "no man in the country, no woman in the middle of the country." About the custom of "female country", the Sui Shu is called "its vulgar lady, light husband", "the old Tang Dynasty book" is called "vulgar heavy woman but despise husband", and "New Tang Dynasty Shu". The Western regions have been handed down. East female > so-called "vulgar light man, female noble salty male", "son from the mother's surname", "to women as the monarch." Officials outside, leading men for it; all orders, female officials from the inside, male officials to do "," all reflect the exclusive rights of women. The legends of "female country" in history, such as "taking snake as husband", "ape as husband", "ghost as husband", and so on, are derived from the myth that women do not intersect and conceive in the matriarchal clan era. It embodies 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age of group marriage, which can only be determined from the mother's aspect. The separation of "woman's country", "husband's country" and "woman's people, husband's people" in "Shanhai Classic" and "Huainan Zi", It should be related to sexual taboos in production during the primitive perio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李传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撰述中的名教观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王柏中;试论汉代陵寝祭祀及其对宗庙祭祀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侯文慧;“章华大夫”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袁刚;隋朝监察制度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6 姚宏杰;关于道武帝早年身世的若干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邹水杰,岳庆平;西汉县令长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张学智;中国实学的义涵及其现代架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葛晓音;;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常森;;《两都赋》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简论炎帝族与黄帝族的关系及其所代表的考古文化[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俞志慧;;《国语·晋语四》韦注辨正[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周言;;《史记》、《后汉书》年代辨误二则[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陈磊;;李林甫与开天朝局研究[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陈鸿森;;《清史列传·儒林传》考证[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陈凌;;突厥葬俗和祭祀有关的几个问题[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刘文锁;;突厥的墓上祭祀[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王硕民;;汉儒说《诗》情志关系的哲学阐释[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9 姚永辉;;朱熹、吕祖谦关于《诗经》的四大论辩平议[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10 齐效斌;;历史视域的开启与拓展——司马迁机遇思想论略[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华清;杨守敬学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袁敏;古代中印数理天文学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3 谢丽;绿洲农业开发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嬗变[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4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文华;汉代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悦;诗与思之和谐交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象思维[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肖爱玲;徐州城市历史地理浅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施建军;神仙·游仙诗·曹氏父子[D];郑州大学;2001年
6 梁锡锋;汉代的《诗经》学与政治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7 庄筱玲;魏晋南北朝拟古诗初探[D];厦门大学;2001年
8 霍炬;董仲舒与西汉前期文论理论前提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霞;评唐代咏史诗人的历史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逯万军;略论东汉前期的经学[D];郑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283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283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