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书的遗存与发现
[Abstract]:Huizhou document is a kind of civil society file that was discovered in large scale after 1950 s. Its discovery is universal and large-scale in Huizhou, almost covers the whole area of Huizhou, and involves all the family names of Huizhou, and its discovery process is also relatively centralized and continuous for many times, and continues to this day.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徽学丛刊》;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8sk076zd
【分类号】:K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振忠;新发现的徽州文书与徽学研究的新进展[J];探索与争鸣;2004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道胜;;明清徽州合同契约与民间合约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刘道胜;;明清徽州的民间调处及其演变——以文书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杨恺娣;;关于建立徽州文书信息数据库的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年06期
4 俞乃华;何广龙;汪柏树;;徽州文书整理及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年01期
5 吴秉坤;;清代至民国时期徽州田面赤契现象探析——兼与黄宗智先生商榷[J];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张然;曾庆贺;;从徽州文书看明代家庭的经济观[J];理论界;2007年10期
7 张莉;胡松年;;明代徽州的民间调处及其演变——以文书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吴秉坤;;清至民国徽州田宅典当契约探析——兼与郑力民先生商榷[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唐红林;中国传统民事契约格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2 宋长琨;家庭背景与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地位升迁[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关系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金龙;明清家训中的经济观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斐斐;明清徽州宗族对基层社会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敏;农民弃农经商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8年
4 张然;明代家训中的经济观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姜泽峰;中国古代奸生子继承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伯山;;徽州文书遗存的原因[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2 刘伯山;徽州文书的遗存及特点[J];历史档案;2004年01期
3 徐国利;当代中国的徽州文书研究[J];史学月刊;2005年02期
4 吴光龙;试论徽州文书的史学价值及其整理[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5 王振忠;新发现的徽州文书与徽学研究的新进展[J];探索与争鸣;2004年12期
6 徐国利;徽州文书的理论研究与整理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4期
7 胥西;找寻心中的那颗星[J];考试(自考版);2005年03期
8 彦生;一个人和“他的书屋”──记徽州文书的捐献者刘伯山[J];档案;2001年04期
9 方利山;徽州文书中的几份卖身契[J];黄山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王振忠;从新发现的徽州文书看“叫魂”事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毓民;;如何释读零口村遗存[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2 刘伯山;;徽州文书遗存的原因[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伯山;;《伯山书屋》所藏徽州文书的种类与研究价值[A];“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社会史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陈洪海;;环境变迁与宗日遗存发展的关系[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5 刘重日;;再论“火佃”的渊源及其性质[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6 周世泉;若梦;;李觏遗存及祭祀述略[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7 阿风;;徽州文书中“主盟”的性质[A];明史研究第6辑[C];1999年
8 赵复兴;;鄂伦春人的奥伦是巢居的遗存[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9 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公匣”制度探析[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方酉生;;略论二里头遗址第一期遗存与夏代纪年——兼评《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与夏文化初始》[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阿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州文书:重现徽州的历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刘伯山;徽州文书的留存及抢救[N];光明日报;2001年
3 王晓飞;十万徽州文书档案应有可靠归宿[N];中国档案报;2004年
4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阿风;徽州文书与明清女性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5 王立武;抢救“徽州文书”迫在眉睫[N];人民日报;2006年
6 记者 汪海燕;徽州文书抢救整理出版工作全面启动[N];黄山日报;2007年
7 海燕;晋商的诚信与道德遗存[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8 王立武;“徽州文书”流失严重[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周祖为;广西师大社《徽州文书》推出第二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阿风;徽学的兴起与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阿风;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许永杰;黄土高原仰韶晚期遗存的谱系[D];吉林大学;2004年
3 邹怡;明清以来徽州茶业及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郑大宁;中国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石棺墓遗存的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D];吉林大学;2006年
6 姚政权;襄汾陶寺等遗址的植硅石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李映福;明月坝唐宋集镇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郑锦扬;日本“清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吕文丽;诸宫调与中国戏曲形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军;《诗经》与周代宗教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2 宋江宁;试论寺洼文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赵菊梅;晋陕高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格局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崔英杰;江淮东部地区史前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吉笃学;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半坡期遗存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6 李琳;纳西族服饰之图腾遗存审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杨树刚;早期夏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8 刘斌;客省庄文化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9 卞建宁;区域建筑文化的历史地理学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霍东峰;试析“尉迟寺类型”[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19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319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