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中全新世至西汉时期沁河下游环境变迁浅析

发布时间:2018-11-10 18:17
【摘要】:徐堡遗址是豫西北以及晋南地区十分重要的一处龙山时期(5 000—4 000aBP)城址。对沁河下游地区新石器遗址地貌分布规律、徐堡剖面粒度特征和历史时期沉积速率的研究表明: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居住在青峰岭或者冲积平原的高黄土台地之上,仰韶文化(7 000—5 000aBP)末期或者龙山文化早期沁河下切,才使得沁河两岸的冲积平原能适合龙山时期的人类在此生产生活。西周时期至西汉时期早期,徐堡剖面沉积稳定,并且据剖面粒度特征推测,徐堡遗址当时是一高河漫滩的地貌位置。西汉末期,徐堡遗址又一次经历了较大洪水的袭扰,洪水漫延超过徐堡城内地面的高度,遗址又再次被弃。西周至西汉时期,沉积速率约为0.1cm/a,西汉时期沉积速率约为0.2cm/a,宋代时期的沉积速率约为0.1cm/a;西汉时期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活动的频繁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造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徐堡剖面的沉积速率能够很好反映出当时的沉积过程以及沉积特征。
[Abstract]:Xubao site is an important site of Longshan period (5 000-4 000aBP) in northwest Henan and southern Shanxi. The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Neolithic site geomorphology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Qinhe River, the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Xubao section and the deposition rate of the historical period shows that the people of Yangshao Culture period lived on the high loess platform in Qingfeng Mountains or alluvial plain. At the end of Yangshao culture (7 000-5 000aBP) or at the early stage of Longshan culture, the alluvial plain on both sides of the Qinhe River could be adapted to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human beings in Longshan period. From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Xubao section was stable, and according to the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tion, Xubao site was the geomorphologic location of a high floodplain at that time. At the en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site of Xubao once again experienced a great flood. The flood spread over the height of the ground in Xubao, and the site was abandoned again. From the Western Zhou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deposition rate is about 0.1 cm / a, the deposition rate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s about 0.2 cm / a, and the deposition rate of the Song Dynasty is about 0.1 cm / a; The expansion of population scale, frequent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resulted in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deposition rate of Xubao section could well reflect the sedimentary process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t that tim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博物馆;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013BAK08B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00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83)
【分类号】:K207;P5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诚,程鹏,卢春成,王文;长江三角洲及苏北沿海地区7000年以来海岸线演变规律分析[J];地理科学;1996年03期

2 许炯心,孙季;黄河下游2300年以来沉积速率的变化[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3 张俊娜;夏正楷;;中原地区4ka BP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沉积证据[J];地理学报;2011年05期

4 刘东生;第四纪科学发展展望[J];第四纪研究;2003年02期

5 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前后东亚季风变迁与中原周围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衰落[J];第四纪研究;2004年03期

6 徐加强;师长兴;张鸾;;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1年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沉积特征分析[J];古地理学报;2008年04期

7 杨平林;;西汉黄河中上游流域人口地理初探[J];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04期

8 赵书华;董明军;黄先玲;张芳珠;;沁河流域水文特性浅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年12期

9 夏正楷,王赞红,赵青春;我国中原地区3500 aBP前后的异常洪水事件及其气候背景[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年09期

10 邬龙;付鹏;段利民;;沁河古洪水沉积特征[J];人民黄河;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卫东;裘士京;;论两汉时期皖南铜与皖南经济[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2 王鑫义;;西汉末年淮河流域人口问题初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陈秀玲;张文开;吴福莉;杨胜利;;黄土高原风成堆积物中方解石与白云石的区分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1期

4 陈秀玲;张文开;吴福莉;杨胜利;;黄土研究历史回顾与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3期

5 薛惠娟;侯一俊;强泰;张晓玲;;西藏吉隆盆地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合及其古气候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6 苏海洋;;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带状起源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7 张启波;闫晓丽;苗运法;方小敏;王亚东;张涛;昝金波;杨一搏;迟云平;;临夏盆地黑林顶剖面11.6~5.0Ma碳酸钙的变化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8 贾耀锋;毛龙江;;地球化学指标在黄土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9 张强,朱诚;南京江北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沉积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郭胜强;周利峰;王红强;郝军浩;上官鹏;张敏锋;李军怀;赵敏哲;李小平;;重金属在城市工业区土壤—植物环境中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武彩霞;许领;戴福初;闵弘;谭国焕;邝国麟;周跃峰;;黑方台黄土泥流滑坡及发生机制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曹希强;皮明建;;东海浪岗山岛屿黄土的物质来源初探[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上册)[C];2009年

4 王晓勇;鹿化煜;李珍;邓成龙;谭红兵;宋友桂;;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堆积的岩石磁学性质及其古气候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5 吕厚远;刘东生;郭正堂;;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古植被研究状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6 秦小光;蔡炳贵;刘东生;;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时期东亚季风区大气湍流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7 秦小光;刘东生;蔡炳贵;吕厚远;;中国北方典型时段环境格局与植被演替区带及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8 侯圣山;杨石岭;孙继敏;丁仲礼;;风成沉积物4~16μm石英氧同位素记录及其物质来源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9 彭淑贞;郭正堂;;西峰晚第三纪红土记录的亮度学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10 魏建晶;郭正堂;;900 ka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的风尘铁含量变化及其古气候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有俊;渤海海域泥沙输运对季节性因素及地形变化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冬雁;川西高原甘孜黄土记录的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胡邦琦;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孙军杰;黄土场地震陷与桩基负摩阻力现场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张科;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6 刘立安;东营凹陷古近系孔一段—沙四下亚段碎屑岩沉积特征与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超;中国北方沙漠—黄土系统的选频释光特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传湖;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D];南京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韩雪;辽东半岛黄土沉积与黄渤海陆架沙漠化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亚楠;辽南滨海黄土环境磁学特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美霞;辽东半岛黄土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其环境意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广元;渤海湾全新世海侵前的古环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魏俊峰;黄河下游颗粒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输送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王俊鹏;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团聚体影响因素及其稳定性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玲;川西高原甘孜黄土A剖面的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赵钟媛;苏州澄湖古湖沼洼地沉积记录揭示的古环境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立;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强,姜彤,施雅风,苏布达;6000aBP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古洪水与气候变化关系初步研究[J];冰川冻土;2003年04期

2 刘沛林;历史上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灾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3 夏正楷,陈福友,岳升阳;北京大学校园内埋藏古树的发现及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殷春敏,邱维理,李容全;全新世华北平原古洪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5 要吉花,谭利华,魏全伟,萧凌波;黄河下游环境变迁在巨野钻孔沉积特征上的响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6 顾家裕,严钦尚,虞志英;苏北中部滨海平原贝壳砂堤[J];沉积学报;1983年02期

7 张璞,陈建强,田明中,朱金芳,黄宗林,江春亮;福建省漳州市第四纪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J];沉积学报;2005年02期

8 赵景波;周晓红;孙贵贞;;咸阳渭河高漫滩沉积洪水变化研究[J];沉积学报;2007年04期

9 杨达源,谢悦波;古洪水平流沉积[J];沉积学报;1997年03期

10 杨伟兵;长江三峡水土流失的历史考察与教训[J];重庆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毋建庄 邢心田 韩长松 张丽芳;[N];中国文物报;2007年

2 王巍;[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素梅;关中西部漆水河全新世古洪水平流沉积层理化性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文杨;周原地区全新世河流古洪水沉积与风成黄土的对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良智;西金城遗址环境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效曾;核磁共振孔隙度和岩性有关[J];测井技术;1998年04期

2 刘晓东,鹿化煜,安芷生;利用黄土沉积速率与粒度的相关性建立黄土序列年龄的新方法[J];沉积学报;1999年01期

3 杨小平;克里雅河流域风成物质的粒度分析与讨论[J];第四纪研究;1999年04期

4 陈敬安,万国江,黄荣贵;云南程海沉积物粒度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9年04期

5 蔡佑振,黄东仁;石英磨料在金属洗涤中的应用研究[J];非金属矿;2000年05期

6 张强,朱诚,姜逢清,于世永;南京江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6期

7 张强,朱诚,房迎三;宁镇地区中更新世环境演变的沉积学研究[J];沉积学报;2002年02期

8 王君波,朱立平;藏南沉错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9 刘阿成;杭州湾口北部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和动力沉积作用研究[J];海洋通报;2002年01期

10 张卫国,俞立中;长江口潮滩沉积物的磁学性质及其与粒度的关系[J];中国科学D辑;200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贵钧;张莱;李文平;沈智慧;段中会;华解明;;陕北榆神府矿区保水采煤与环境地质[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2 陈萍;何报寅;杜耘;李世杰;;洪湖沉积物的人类活动记录[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费宇红;张兆吉;张凤娥;陈京生;陈宗宇;王昭;;华北平原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4 陈炜;王伟铭;;巢湖地区8700aB.P.以来的植被史与人类活动的影响[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梁收运;钟秀梅;;人类活动与泥石流灾害的关系[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蒲俊兵;;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水环境问题[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张欣佳;;湖泊沉积记录的六盘山南北两侧气候与环境差异及其人类活动[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王爱军;陈坚;;人类活动对泉州湾潮滩现代沉积过程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尚彦军;王思敬;岳中琦;;全风化花岗岩孔隙及颗粒分布特征指标相关关系分析[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10 李志文;李保生;温小浩;邱世藩;牛东风;欧先交;;华南之粤东北丘陵区末次间冰期红土的特征与气候环境[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四川省宣汉县水土保持局 孙晓华;从宣汉县山地灾害浅议山地灾害的预防对策[N];中国水利报;2008年

2 特约记者 曾强红;甘肃:五十余城市受滑坡泥石流威胁[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3 杨孝文;人类活动将地球带入新地质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4 乔彦肖(作者系省遥感中心高级工程师);泥石流 塌陷 水土流失[N];河北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李鹏;院士披露新洞人炮制内幕[N];北京科技报;2007年

6 通讯员 何庆九;石城捣毁偷采稀土矿山[N];人民长江报;2008年

7 记者 陈惠玲;广西近岸地质环境研究启动[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8 黄晶;海南人类活动史追溯至2万年前[N];海南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黄穗诚邋通讯员 粤水婷;关闭400多非法矿点[N];广东建设报;2008年

10 廖伯逊 梁柱生;戴天山,最早是犀牛的家园?[N];四川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俊丽;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本华;西拉木伦河中上游流域水资源变迁因子分析及其恢复建设建议[D];吉林大学;2005年

3 万世明;近2千万年以来东亚季风演化的南海沉积矿物学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4 谢远云;江汉平原江陵地区9 kaBP以来的气候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5 邓兵;中国东部海区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物、有机碳埋藏通量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弓虎军;中国黄河中游地区新近纪红粘土的成因[D];西北大学;2007年

7 覃军干;宁绍平原及邻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学研究及古环境意义[D];同济大学;2006年

8 黄湘通;长江流域宇宙成因~(10)Be与地表侵蚀速率估算[D];同济大学;2006年

9 隋玉柱;从彭阳剖面看黄土成壤模式及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周群英;渭河流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高分辨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福瑞;安徽杭埠河上游近50年来湖泊沉积记录与环境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集荣;广州亚运村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董永宏;长江口—近岸陆架现代沉积物定年方法的研究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真;长江口海区近百年沉积物中的生物硅记录及其对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燕;近现代以来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湖泊沉积的环境信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顾成军;巢湖历史沉积记录与流域环境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慧;末次间冰期以来渭河上游的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6年

8 王磊;云南瑞丽江—大盈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李卫;洛川地区末次间冰期气候多指标对比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传杰;泉域地下水数值模拟及泉源保护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23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323235.html

上一篇: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  
下一篇:陈寅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2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