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五行相胜框架下的四个帝德谱

发布时间:2018-11-15 06:43
【摘要】:古而有之的五行观念导致了以相胜为特征的五德终始说的产生,战国时代的齐人驺衍,是此种理论的集大成者。自战国至西汉前期,五德终始说一直是论证王朝正僭的主要理论工具。驺衍利用此理论,构建了一个从土德黄帝开始至火德周朝结束的,尚未完成一轮五行循环的帝德谱。意欲证明本朝统治天下合乎天道的秦始皇接受了驺衍的理论,他以本朝为水德,从而使驺衍版帝德谱完成了一轮五行循环。西汉前期的统治者也接纳了五德终始说,但德制前后有别。由高祖提出的汉为水德说获得了硕学张苍的论证,汉高祖—张苍版帝德谱意味着秦朝不在正统中。在文帝时代就已酝酿的德制变革,至武帝太初改制才获得了实现。武帝版帝德谱以汉为土德,恢复了秦朝的正统地位。这个帝德谱成为五行相胜框架下的最终定本,直到西汉末年新五德终始说产生后,才为新形式的帝德谱所取代。
[Abstract]:The ancient concept of "five elements"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five virtues" theory characterized by victory, and the Qi peopl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ere the epitomists of this theory.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theory of "five virtues" has been the main theoretical tool to justify the dynastic blasphemy. Using this theory, he constructed a spectrum of Emperor d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Yellow Emperor Tude to the end of the Huode Zhou Dynasty, which had not yet completed a round of five elements cycle. Qin Shihuang, who intended to prove that the reign of this dynasty was in accordance with heaven, accepted the theory that he regarded this dynasty as a virtue of water, and thus completed a round of five elements cycle. The rulers of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also accepted the theory of "five virtues", but the German system was different before and after. Zhang Cang, a master's scholar of the Han Dynasty, proposed by Gao Zu that the Han Dynasty was not orthodox, and Zhang Cang's version of the Emperor's score meant that the Qin Dynasty was not in orthodoxy. The reform of the German system, which had been brewing in the times of Emperor Wen, was realized on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of Emperor Wu. Wu Di version of the score of the Han Dynasty for the soil, restoring the orthodox status of the Qin Dynasty. It was not until the en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at it was replaced by the new form of dynastic spectrum.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分类号】:B992.1;K20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葛志毅;试论先秦五行世界图式之系统化[J];大连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蒋重跃;五德终始说与历史正统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赵潇;论五德终始说在秦的作用和影响[J];齐鲁学刊;199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偏激”说驳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钱善刚;;道:假设抑或承诺——胡适《淮南子》研究初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张焕君;;论孔子礼学思想中的成人之道与君子养成[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4 屈光峰;胡适的哲学史观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郭琳;;顾颉刚档案史料思想探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王忠伟;付宝新;;子产的管理思想[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李秀琴;谈用现代技术整理研究古文献[J];北方论丛;2001年04期

8 王雪峰,高畅;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9 李巍;;《公孙龙子·指物论》之“指”——从系动词的观点看[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胡义成;;“周公仁政”概念的确立及其文化价值——兼论“关天区第一张文化名片是‘周公仁政’”[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继安;;民国初年管学研究的三种范式与评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陈卫平;;“金岳霖问题”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余亚斐;;改革开放30年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发展历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丁明利;;现代性视阈下的哲学史观研究——从胡适、冯友兰到冯契的考察和思考[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张晴;;20世纪初的中国逻辑史研究[A];2007年现代逻辑与逻辑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彭洪俊;韩杰;;帝王与五德:二十四史中所见受命帝符瑞略说[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9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晓倩;论老子的无为思想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洪霖;过云的家,,现在的家,未来的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尹志强;晋系玉石文献词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韩凌;法由道生—韩非的道法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蒋重跃;说“禅”及其反映的王朝更替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知水;关于“黄帝之言”的两个问题[J];管子学刊;2000年01期

3 刘家和;论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4 杨向奎;五行说的起源及其演变(中国哲学史纲中之一章)[J];文史哲;1955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竹马;;王斌论点的反科学性[J];中国医刊;1955年06期

2 杨权;王莽对“尧后火德”说的移植利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程放;《易》与中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许树安;;“阴阳五行”是宝贵的文化遗产[J];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01期

5 田瑞文;;班固“周室观”的形成及其表现[J];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03期

6 苏安国;;先秦五行思想考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李戎;;阴阳、五行学说的纵向传播与历史演变[J];英才高职论坛;2006年02期

8 江静波;;我对中医“五行”说的看法[J];中医杂志;1976年07期

9 林国雄;新儒学四象五行之混析与义利之辨——以机械业为例[J];船山学刊;1996年01期

10 朱志荣;田军;;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可;;我国有组织犯罪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雷忠勤;;坚持政治上思想上建设党——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A];胜利旗帜 光辉历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3 董仲舒;;五行相生[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4 刘四辈;;思想 政治 文明[A];湖北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科研成果汇编(1999-2000)[C];2001年

5 汪勇;;领导干部角色的扭曲——政绩造假现象的一点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汪勇;;领导干部角色的扭曲——政绩造假现象的一点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赵英;;“五行相生相克”在饮食调护中的应用探讨[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昀京;;从历史的角度浅论中国新时期科普创作[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9 罗山;;“五行”本义新探[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林国雄;;《春秋繁露》中的五行思想[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中国中医科学院 孟庆云;五行与诗联[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3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 尹德慈;民众并未产生政治冷漠心理[N];社会科学报;2005年

4 记者 肖一沙;建设政治可靠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N];人民武警;2005年

5 史照栋 记者 郭晓宇;建设政治可靠的威武文明之师[N];法制日报;2005年

6 记者 张东波;建设政治可靠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N];人民日报;2005年

7 任文曼 齐明宇 ;建设政治可靠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N];人民公安报;2005年

8 记者 田之章;自觉践行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 建设政治可靠的威武文明之师[N];人民武警;2005年

9 ;“以公决划线”:法政治力量重组[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汪长纬;政治诚信是社会之本[N];联合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恒国;论“一国两制”条件下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金海浩;五行相生间接补法古代应用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刘信一;中俄政治体制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崔英超;南宋孝宗朝宰相群体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黄水源;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文学概论[D];苏州大学;2001年

7 程党根;游牧政治试验—德勒兹后现代政治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沈意;南朝文学集团与南朝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蔡典维;论知识经济时代政治发展走向与政府新作用[D];山东大学;2003年

10 罗朋;19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政治[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伟;论蔡元培的民主思想[D];河南大学;2007年

2 何春雷;《诗经》政治怨刺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马霞;关于东亚经济一体化与中日关系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4 陈海;自由之路[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孙雨嘉;马来西亚政治中的伊斯兰因素探析[D];暨南大学;2004年

6 陈志伟;哲学与政治:柏拉图《理想国》的一种新的解释视阈[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睿;论丁玲的悲剧[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峰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理论透视[D];山东大学;2005年

9 刘培延;新左派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顾力;浙派兴衰的背景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32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332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5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