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六

发布时间:2019-03-17 21:09
【摘要】:本文主要从不同时期的疆域分布状况和观念变化等方面对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一词并非单纯的地域或文化观念,也有丰富的政治含义,其中围绕"中国"形成的"中国"为"天下"中心且据之可以成为正统王朝的观念对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众多民族尤其是汉和北疆民族建立的王朝或政权不断争夺"中国",在导致现实中疆域分布格局不断出现分裂和统一反复交替的同时,直至清代理想中的以"中国"为核心大一统的"天下"和现实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终于实现了重合,古代中国的疆域也由此完成了凝聚的过程。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ancient Chinese territory is combed mainly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territory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change of concept and so on. Considering that the term "China" is not simply a regional or cultural concept, but also has a rich political meaning, The idea that "China" formed around "China" was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and could become an orthodox dynasty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territory.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many ethnic groups, especially the dynasties or regimes established by the Han and Northern Xinjiang nationalities, are constantly competing for "China," and at the same time, leading to the continuous division and repeated unific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territory in reality, Until the ideal of "China" as the core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world" and the reality of the unification of the multi-ethnic state has finally achieved the overlap, ancient China's territory has also completed the process of cohesion.
【作者单位】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厉声;;先秦国家形态与疆域、四土刍见———以殷商国家叙述为主[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03期

2 张广达;关于马合木·喀什噶里的《突厥语词汇》与见于此书的圆形地图(上)[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晓荣;晚清中外船碰问题探论[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2 李永胜;;1902年中葡交涉述论[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3 傅德元;;丁韪良《万国公法》翻译蓝本及意图新探[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4 蒋立场;;清末银两汇价波动与外债偿付(上)[J];安徽钱币;2008年02期

5 马陵合;;从“联美”到均势外交——清季币制借款的外交功能及其缺失[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肖鹏;;汉武巡边与相如大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石涛;外国在华银行与晚清借款[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8 万晓宏;清政府对海外华侨政策之演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朱皓;陈独秀在中东路事件宣传上与中共中央的分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黄文治;陆发春;;安庆教案与近代官绅阶层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比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覃延佳;;试析陆荣廷起家龙州之历史场域及其隐谕[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许方宁;;评马赖之死[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5 高晓芳;;指称外语的词语演变及其原因[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吕一燃;;1861年中俄会勘东段边界研究[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崇尚自然——论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8 哈宝玉;;蒙元时期的穆斯林与伊斯兰教法[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李兴华;;回商、回商文化与回族文化[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10 丁凤麟;;论郑观应和薛福成思想的“相与呼应”[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3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文志勇;民国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小艺;兴盛、衰落与重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曹宁;从《后汉书》重新审视东汉政府对羌政策[D];西北大学;2011年

3 佟菲菲;现代锡伯语 维吾尔语 哈萨克语的共有词考[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包国娟;从城镇化过程中居住格局的变化看民族关系[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乌云高娃;地名翻译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杨莲;近代芜湖与皖江地区农村经济(1876—1936)[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绪迁;莫理循与中国参加一战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本森;急进与保守·剧变与不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茂坤;中国共产党与建国以来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10 张平;晚清国籍问题与法律应对(1840-1911)[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段德新;;国宝何尊与“中国”[J];文博;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大龙;西汉王朝藩属体制的建立和维系[J];学习与探索;2005年03期

2 曹端波;;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9年04期

3 杨金江;秦庆;李德波;;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田澍;何玉红;;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01期

5 杜林渊;;汉代北部边疆地区移民墓葬反映的历史问题[J];考古与文物;2011年01期

6 刘祥学;;中国古代边疆地区的地域形象与边疆建设[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杨丽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情况调查——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8 胡发稳;李辉;丁颢;李丽菊;;边疆地区高校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点的调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9 张双志;;论清朝管理边疆地区的路票制度[J];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10 李大龙;;关于藩属体制的几个理论问题——对中国古代疆域理论发展的理论阐释[J];学习与探索;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蕾;王永炎;张志斌;张俊龙;;从辩证逻辑角度探寻证候概念的形成轨迹[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依托城市功能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3 孙宏年;;“安康”以治藏:民国时期的言论与行动[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4 朱香;赵小燕;董苗菊;;浅谈中原地区的三季彩化[A];河南风景园林——2003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3年

5 张天华;;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地区管理体制改革[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胡强;刘振环;陈颖晏;罗红;马松;周智敏;李志勇;;农业科技在云南兴边富民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7 金海燕;;边疆民族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思考[A];兴边富民与少数民族发展——第十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8 杨娅;;以信息化促边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杨保森;;中原地区民国将领群体结构分析[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10 孙懿;;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谋求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探讨[A];兴边富民与少数民族发展——第十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 李思明;边疆民族地区法官队伍建设的思考[N];人民法院报;2003年

2 方慧;中国边政学研究的新突破[N];云南日报;2007年

3 张勇邋赵启文;寻找边疆经济快速发展之路[N];云南政协报;2008年

4 崔丽娟;我州着力推进边疆民族健康工程[N];红河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程丽银邋杨龙海 董光荣;谱写健康曲 唱响惠民歌[N];红河日报;2008年

6 梁苹;重视教育不公现状[N];中国妇女报;2006年

7 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调研组;边疆民族地区如何转变发展方式[N];学习时报;2010年

8 李元书;以新思路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N];人民日报;2004年

9 王德华;促进边疆地区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N];云南政协报;2006年

10 记者 张雪飞;上海市援滇挂职干部座谈会在昆举行[N];云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崇敏;中国边政学新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刘宏杰;边疆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石正义;影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稳定的美国因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王鹏;祁连山牧民生态哲理[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杨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轨迹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瑞霞;中原地区数字环境考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畅;《歧路灯》与中原民俗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朴兵;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力楠;东北地区公元2-6世纪墓葬壁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马志敏;中国共产党云南民族工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庆;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2 高玉;边疆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刘朴兵;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丹丹;《续资治通鉴长编》人口资料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5 刘凯;科技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江凡;也论近代中央政府对蒙的“一体化”政策[D];宁夏大学;2003年

7 赵鹏程;图们江地区跨国区域经济合作及其安全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汪洪亮;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运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9 葛素娟;中原地区住宅建筑结构荷载调查与统计模型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10 卢秀双;不同地区维汉中学生数学能力的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427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4427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a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