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中国学追述
[Abstract]:Chinese Studies in Sweden: research on China became a formal subject in northern Europ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founded by a Swedish scholar, Takbenhan. But the first to engage in the study of China with modern scientific methods was Sven Hedding, and John Gunnar Anterson was the pioneer in the study of modern and modern China. Only the Sinology initiated by Gao Ben-Han formed a pedigree, and his disciples, such as Bihan, Lin Xili, Ma Yueran, Luo Duobi, and so on, had made great progress in Sinology in Sweden. Sweden ranks first among the four Nordic countries in terms of the scale of Sinology and its research and teaching power.
【分类号】:K20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大伟;张小溪;;美国的中国研究60年[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02期
2 柏思德;范勇鹏;;欧洲中国学五十年[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02期
3 何培忠;日本中国学研究考察记(二)——访日本著名中国学家沟口雄三[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4 B·坦克哈;;印度的中国学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5期
5 高永根,吴莲姬;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动向与课题[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6 胡伟希;全球视野与本土意识——走向21世纪的中国学研究[J];探索与争鸣;2000年02期
7 M.莫汉蒂,山佳;中国学研究:印度学者的观点[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8 B.坦克哈;张燕晖;;印度的中国学研究:正在改变的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9 吴原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02期
10 李向平;在中国发现世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2 曹景文;;中国学研究在英国[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3 李今山;;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研究[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4 H·P·雷易;;中国学在印度[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5 王建平;曾华;;美国战后中国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演讲人:严绍■;对国际中国学研究的再思考[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静永健 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教授 童岭 译;中国学研究之新方法:域外汉籍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刘杉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西方当代中国研究的热点回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舒晋瑜;中国学研究的冷与热[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刘杉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西方当代中国研究的浮躁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李奎泰 韩国关东大学中国学系、东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何馨;积极推进国外中国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上海社会科学院 王维江;欧洲主要的中国学研究机构[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黄仁伟 本报记者 卢宝康;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N];文汇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彭传怀;论十月革命前俄国大学的中国学[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2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3 刘艳艳;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成领;恒慕义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蒋婵;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琳琳;日本“京都学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学术交流空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8 潘晟;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的变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61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461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