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之礼与“敬”的观念
发布时间:2020-08-10 06:17
【摘要】:在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话语体系中,人类不可或缺、需要大力培育的,莫过于“爱”与“敬”的情感。相比而言,关于“爱”(或“仁爱”)人们关注比较充分,而对于“敬”则相对认识不足,其实,敬与中国的祭祀文化联系最为密切。“敬”起源于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较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其后在西周时期忧患意识的影响之下,经由周公等人的大力提倡之下,敬的观念形成。在这一时期,宗教色彩淡化,人文精神愈发凸显,社会教化功能得到提升。《周礼》就记载了大司徒以祭祀之礼教导百姓敬畏,这样百姓就不会马虎随便。先秦儒家则进一步发展了敬的观念,使其成为重要的道德德目,甚至上升到本体论这一高度。“敬”与“爱”并重,是“人道之极”。“敬”在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做人与做事均需要敬,对于统治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做到“敬”,发挥垂范的作用,而且也要教导百姓“敬”,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秩序、教化百姓的作用。“敬”主要是从祭祀之礼中产生的,它能够培养百姓敬的观念。祭祀之礼是为祈求神灵等超自然力量的庇护和福祉所进行的礼仪行为,具体表现就是以一定的仪式行为用礼物向神灵祈祷或致敬。最初的祭祀带有巫术等神秘色彩,后渐次过渡,到西周时期以后尤其在孔子以后,祭祀的人文性质越来越得到彰显,更侧重于道德与社会功能,并成为儒家礼文化的重要部分,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人们看到,通过祭祀可以使“民德归厚”,培养百姓孝顺、忠信等伦理价值观念。因而,祭祀的道德价值得到日益的彰显,并对后世人的价值观确立起到了独特作用。祭祀的历史悠久,具体的起源已不可考,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早期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中,未发现宗教信仰的痕迹,到了前氏族社会,原始初民相信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兴起。祭祀对象总体上可分为:天神、地yG、人鬼。按照对象的不同,相应的祭品数量、种类、方法、时间等也不尽相同。在历史发展的沿革过程中,相较于外在的仪式来说,参与者内心的“敬”尤为重要。祭祀的内核是敬。失却了敬,祭祀只不过是一场仪式活动。先秦儒家敬的观念可大致分为敬与爱亲:敬爱;敬与做事:诚敬;敬与为政:敬事而信。此三者由个人出发,至社会治理、为政层面均需要敬。在祭祀时,要“祭思敬”,并达到“祭如在”的状态,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于统治者而言,祭祀和军事,是国家大事,需审之慎之。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祭祀关乎着“死”“终”的问题,是头等大事。一方面,祭祀是人事,在这一过程中,全追思怀念祖先之情,稳固家族团结;一方面祭祀是鬼事,在这个充满艰辛与不确定的世界里,出于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恐惧和希冀,人们祈求神灵能庇护、降福,故而对于个人和国家来说,祭祀都是影响生死存亡的大事。祭祀关乎中国人的价值信仰。谨慎的对待祭祀,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教化百姓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对于今日的道德教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892.9
本文编号:2787692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8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青;从“展禽论祀”看周人的祭祀观[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许凌云;先秦诸子伦理观的历史考察[J];孔子研究;1988年02期
3 赵伯雄;;先秦“敬”德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晓琼;先秦儒家“敬”论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永胜;先秦儒家“敬”观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慧慧;春秋时期祭礼及其文化意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文瀚;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敬”观念[D];河南大学;2010年
4 肖连奇;《论语》中“敬”的多重意蕴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姜红;荀子“敬一情二”思想新议[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87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787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