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唐代的邙山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31 20:23
  邙山古墓众多,皇帝、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等都倾向选择这里作为安葬之地。东汉光武帝开帝王葬于邙山的先河,对邙山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安眠之所起到了引领作用。北魏孝文帝规定迁洛贵族死后须葬于河南,扩大了邙山作为葬地的影响。唐太子李弘随行洛阳时猝死于合璧宫,虽不是帝王却按照皇帝礼制安葬于邙山,丰富了邙山作为葬地的内容。崔氏清河大族墓志显示家族成员对于邙山成为新的家族墓地这一情况,经历了从违背传统的无奈忐忑到逐渐接受乃至认同的微妙转变。唐代对外交流频繁,定居或活动于洛阳的高句丽贵族、粟特商人、波斯望族成员等域外人士,死后也倾向将自己的安眠之所定于邙山,对邙山产生了和唐人一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域外人士的认同,更加说明当时的邙山在唐人心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中国古代即有人死之后灵魂不灭的观念。泰山成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归宿在汉代即深入人心。定居洛阳或在洛阳谋生的唐人,面对归葬原籍的传统,更愿意将邙山作为安眠之所。基于理想葬地的普遍认知,墓志中邙山的词汇含义更加丰富,除实际葬地之外还常常被作为描写对象,描述葬地环境,渲染哀婉氛围,并逐渐被泛化成为与泰山一样的死后精神归宿,魂归邙山在唐代已经具有蔓延趋势。唐...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唐代的邙山认同研究


唐太子弘恭陵位置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诗中的洛阳文学景观[J]. 晁芳芳.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2]论北魏迁洛宗室的知识素养与文化价值取向—以洛阳邙山墓志为中心[J]. 刘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3]唐恭陵疏议[J]. 谢翠维.  碑林集刊. 2012(00)
[4]亟待拯救的“东方明珠”——洛阳市邙山陵墓群现状调查[J]. 静研.  中华建设. 2012(02)
[5]北邙山沉思录(外一章)[J]. 李征.  牡丹. 2010(11)
[6]丘墓与北邙——魏晋诗赋中死亡主题的共同抒写[J]. 林媛.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7]中韩两地共生的北邙山观念[J]. 金大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8]“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洛阳邙山陵墓群漫谈[J]. 卢青峰,严辉.  文史知识. 2010(06)
[9]洛阳新出土唐代粟特人墓志考释[J]. 毛阳光.  考古与文物. 2009(05)
[10]北邙墓地贵过房[J]. 侯隽,王勇.  中国经济周刊. 2008(24)

博士论文
[1]汉唐间南北诗人对地域意象的不同形塑[D]. 潘泠.华东师范大学 2015
[2]隋唐太原王氏的变迁与影响[D]. 和庆锋.上海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唐诗中的邙山书写[D]. 陈宝奎.西北大学 2018
[2]《鹳鱼石斧图》图像研究[D]. 黄冉.江苏大学 2016
[3]唐两京乡村地名考论[D]. 陈呈.西南大学 2016
[4]论魏晋文学的悲情特征[D]. 林媛.西北师范大学 2012
[5]唐代洛阳诗歌研究[D]. 刘冬亚.广西师范大学 2012
[6]窑洞式博物馆设计研究[D]. 王力.华中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50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950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2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