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明代兵部尚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4 16:36
  兵部为明代六部之一,主要负责国家军事行政、防务。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废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兵部地位得以提升。兵部尚书为明代兵部的最高长官,负责领导下辖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司的工作,总掌天下军事行政,在明代政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兵部尚书作为明代至关重要的一个官僚群体,有其独特的群体特征。本文以《明实录》及明人文集、笔记等为主要史料来源,从兵部尚书的籍贯、入仕与仕履、迁转与任期、兵部尚书与明代政局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力求对明代兵部尚书这一群体及其特征做出比较全面、客观和动态的认识。正文重点论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章考察明代兵部组织机构。本章探讨了兵部尚书制度渊源、明代兵部尚书及兵部四司的职掌,以理清明代兵部的组织机构及运作情况。依据典籍的相关记载,考察兵部所辖武选、职方、车驾及武库四个清吏司的职官设置情况和职掌范围。从史书中对兵部尚书事迹的具体记载可知,其职掌大致包括管理武官、拱卫边疆、参议朝政以及一些临时性的差遣。兵部尚书对上奏报军情,对下统领兵部四司,在明代政治、军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第二章对明代兵部尚书的任职人数进行考证。本章主要对《国朝列卿纪》、《弇...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2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明代兵部尚书研究


明代兵部尚书籍贯分布图

分布图,分布图,比例,政局


图 5.1 明代兵部尚书任期分布图由以上图表可见,明代兵部尚书的任期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明代兵部尚书除李澂一人任期不可考外,共一百二十五任。自洪三年(1380)至崇祯十七年(1644)约有 265 年,平均每任兵部尚书的在间约为 2.12 年。其中,有的兵部尚书在任仅有一个月,而有的则历时十年之这与明代政局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二,从总体上来看,明代兵部尚书的任期在半年以内和一年到两年的最多。其中一年至两年的共有 30 任,占总数的 24%;半年以内的共 29 任,比例为 23.2%。两者共占总数的 47.2%,占据总数的一半。可以看出兵部尚任期总体较为稳定。任职十年以上的兵部尚书仅有 5 任,占总数比例为 4%,任职十年以上实属难得。其他层次的任数与所占比例分别为:半年至一年的20 任,比例为 16%;五年至十年的共 14 任,比例为 11.2%;两年至三年、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宋代军权三分制研究[J]. 龚延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2]明代礼部尚书群体的地域分布特点及其成因[J]. 陈延轩.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6(10)
[3]浅议明代兵部之权重[J]. 黎进深.  兰台世界. 2014(03)
[4]略论明代工部尚书的乡贯[J]. 李瑞,张炜.  黑龙江史志. 2013(23)
[5]明代礼部尚书人数考[J]. 刘悦.  黑龙江史志. 2013(19)
[6]明代官员久任法研究[J]. 展龙.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7]突变与内生:礼部尚书与嘉靖朝政治[J]. 王剑,李文玉.  学习与探索. 2012(05)
[8]明代庶吉士群体构成及其特点[J]. 郭培贵.  历史研究. 2011(06)
[9]明代兵部尚书任职考略[J]. 解文超.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10]明代吏部尚书考论[J]. 王兴文,宫凌海.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博士论文
[1]明代礼部尚书群体研究[D]. 陈延轩.福建师范大学 2017
[2]明代礼部教化功能研究[D]. 李曰强.南开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明代吏部尚书研究[D]. 闫福新.山东师范大学 2017
[2]明代刑部尚书研究[D]. 张潇.甘肃政法学院 2016
[3]王琼研究[D]. 莫德惠.湖南大学 2015
[4]明代工部尚书研究[D]. 范新尚.华东师范大学 2015
[5]王象乾治理北疆活动及其策略研究[D]. 张兵.中南民族大学 2014
[6]再论明代兵部尚书石星在朝鲜历史上的地位[D]. 朴益信(Park Ikshin).浙江大学 2013
[7]明代南京兵部研究[D]. 欧阳磊.湖南师范大学 2013
[8]明代南京兵部初探[D]. 付芳芳.天津师范大学 2012
[9]杨博边海防对策及功绩初探[D]. 齐鑫.天津师范大学 2011
[10]明代洪武时期吏部尚书研究[D]. 廖义刚.西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57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957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4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