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宫室遗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6 06:53
本文通过研究西周时期的宫室遗存发掘情况,对西周时期的宫室遗存进行了广泛的梳理。发现西周时期的宫室遗存主要分为陕西地区与其他地区。其中陕西地区的最为重要。而在陕西地区的宫室遗存中,花楼子五号宫室基址、凤雏甲组宫室基址、凤雏三号基址、召陈建筑群遗址以及云塘、齐镇建筑遗址是结构较为完整、典型的建筑。通过对这五座建筑基址的详细考察,本文对其各个建筑部位进行了定名,并与文献记载中的西周宫室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西周时期的建筑群基址与文献记载中的西周宫室有一些相同之处,但亦有许多地方不同。其中,在考古发掘的遗迹中,并未出现文献记载中的“一门四塾”与庭中之“碑”。而遗迹中确实存在的东、西小院(凤雏甲组建筑基址)以及“U”形石子路(云塘、齐镇建筑群基址),在文献中并无记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尚需继续研究。此外,还对这几座建筑的年代进行了分析,从而发现西周宫室遗存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继承夏商宫室文化中的特点,并随着西周王朝的兴起、发展、灭亡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最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周时期宫室建筑形式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夹室与厢房从一体到分离,正堂之上逐渐出现东、西二堂且两堂向前凸出、宫室的围...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五号宫室平面图①(一)主体建筑
13(三)右翼附属建筑主体建筑南侧则为右翼附属建筑,与左翼附属建筑的格局相同,也同样拥有南北走向的墙14条,以及东、南、西三侧的檐台面。右翼附属建筑也呈南北轴对称,并且与左翼附属建筑共用同一条中轴线。笔者认为,右翼附属建筑应当同样为整个建筑的厢房。此外,右翼附属建筑与左翼附属建筑还呈东西轴对称,并且与主体建筑共用同一条对称轴,也就是说,整个五号宫室的建筑是呈东西轴对称的。笔者认为,五号宫室基址应为一组宏大的宫殿建筑的附属建筑,而不是主体建筑,并且很有可能为整组宫殿建筑建筑的左翼附属建筑,因此才坐西朝东。而据简报可知,在五号宫室基址的西边,应为花楼子四号基址,所以四号基址与五号基址应为同一组建筑,但因为四号基址在平整土地时已被填平,所以其具体情况,无法得知。此外,目前所发掘的五号宫室因为仅仅是此附属建筑的一部分,并不完整,所以也无法明确其各部分建筑的名称与具体功用。图2.2.2五号宫室复原图①二、凤雏甲组宫室建筑基址1976年,陕西周原考古队在周原地区发掘出凤雏甲组建筑基址,这是一处大型的宫室建筑。①图2.2据《镐京西周宫室》中“镐京西周五号宫室构思复原图”所作。
14图2.3.1凤雏甲组平面复原图①凤雏甲组建筑“房基东西长32.5米、南北长45.2米,总面积为1469平方米。建筑方位为南北向,门道、前堂和过廊居中,东、西两边分别为门房、厢房,左右呈对称布局”②。(一)影壁据简报可知,在门道前4米处,有一东西长4.8米,厚1.2米,残高0.2米的短墙,其上覆盖有护顶。简报称其为“影壁”。这面影壁应该就是“屏”,在文献中也被称为“树”。《尔雅·释宫》:“屏谓之树。”③《礼记·杂记》:“台门而旅树,反坫。”④这一面墙在大门处,“小墙当门中”⑤,起到①此图据《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中的图四“凤雏西周甲组建筑基址平面图”,第29页。②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J].文物,1979(10):28.③《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马辛民主编.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2.④《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82.⑤《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马辛民主编.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8~2017年陕西夏商周考古综述[J]. 岳连建,丁岩,种建荣,王占奎,孙周勇,孙战伟,杨磊,李彦峰,邵晶,马明志,张鹏程,许卫红,于春雷,马金磊,郭小宁,陈刚. 考古与文物. 2018(05)
[2]凤雏三号基址初步研究[J]. 曹大志,陈筱.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5(07)
[3]周原宫殿建筑类型及相关问题探讨[J]. 杜金鹏. 考古学报. 2009(04)
[4]陕西扶风云塘、齐镇发现的周代建筑基址研究[J]. 刘瑞. 考古与文物. 2007(03)
[5]西周都城考古的回顾与思考[J]. 付仲杨. 三代考古. 2006(00)
[6]周代宫室考述[J]. 沈文倬.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
[7]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J]. 徐良高,刘绪,孙秉君. 考古. 2002(09)
[8]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建筑基址的初步认识[J]. 徐良高,王巍. 考古. 2002(09)
[9]陕西商周考古发现和研究概述[J]. 张天恩. 考古与文物. 1998(05)
[10]汉魏洛阳故城城垣试掘[J]. 钱国祥. 考古学报. 1998(03)
博士论文
[1]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D]. 李栋.山东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诗经》居室建筑名物考[D]. 牛慧慧.兰州大学 2019
[2]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宫殿建筑设计研究[D]. 吴樾.苏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60126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五号宫室平面图①(一)主体建筑
13(三)右翼附属建筑主体建筑南侧则为右翼附属建筑,与左翼附属建筑的格局相同,也同样拥有南北走向的墙14条,以及东、南、西三侧的檐台面。右翼附属建筑也呈南北轴对称,并且与左翼附属建筑共用同一条中轴线。笔者认为,右翼附属建筑应当同样为整个建筑的厢房。此外,右翼附属建筑与左翼附属建筑还呈东西轴对称,并且与主体建筑共用同一条对称轴,也就是说,整个五号宫室的建筑是呈东西轴对称的。笔者认为,五号宫室基址应为一组宏大的宫殿建筑的附属建筑,而不是主体建筑,并且很有可能为整组宫殿建筑建筑的左翼附属建筑,因此才坐西朝东。而据简报可知,在五号宫室基址的西边,应为花楼子四号基址,所以四号基址与五号基址应为同一组建筑,但因为四号基址在平整土地时已被填平,所以其具体情况,无法得知。此外,目前所发掘的五号宫室因为仅仅是此附属建筑的一部分,并不完整,所以也无法明确其各部分建筑的名称与具体功用。图2.2.2五号宫室复原图①二、凤雏甲组宫室建筑基址1976年,陕西周原考古队在周原地区发掘出凤雏甲组建筑基址,这是一处大型的宫室建筑。①图2.2据《镐京西周宫室》中“镐京西周五号宫室构思复原图”所作。
14图2.3.1凤雏甲组平面复原图①凤雏甲组建筑“房基东西长32.5米、南北长45.2米,总面积为1469平方米。建筑方位为南北向,门道、前堂和过廊居中,东、西两边分别为门房、厢房,左右呈对称布局”②。(一)影壁据简报可知,在门道前4米处,有一东西长4.8米,厚1.2米,残高0.2米的短墙,其上覆盖有护顶。简报称其为“影壁”。这面影壁应该就是“屏”,在文献中也被称为“树”。《尔雅·释宫》:“屏谓之树。”③《礼记·杂记》:“台门而旅树,反坫。”④这一面墙在大门处,“小墙当门中”⑤,起到①此图据《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中的图四“凤雏西周甲组建筑基址平面图”,第29页。②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J].文物,1979(10):28.③《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马辛民主编.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2.④《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82.⑤《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马辛民主编.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8~2017年陕西夏商周考古综述[J]. 岳连建,丁岩,种建荣,王占奎,孙周勇,孙战伟,杨磊,李彦峰,邵晶,马明志,张鹏程,许卫红,于春雷,马金磊,郭小宁,陈刚. 考古与文物. 2018(05)
[2]凤雏三号基址初步研究[J]. 曹大志,陈筱.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5(07)
[3]周原宫殿建筑类型及相关问题探讨[J]. 杜金鹏. 考古学报. 2009(04)
[4]陕西扶风云塘、齐镇发现的周代建筑基址研究[J]. 刘瑞. 考古与文物. 2007(03)
[5]西周都城考古的回顾与思考[J]. 付仲杨. 三代考古. 2006(00)
[6]周代宫室考述[J]. 沈文倬.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
[7]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J]. 徐良高,刘绪,孙秉君. 考古. 2002(09)
[8]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建筑基址的初步认识[J]. 徐良高,王巍. 考古. 2002(09)
[9]陕西商周考古发现和研究概述[J]. 张天恩. 考古与文物. 1998(05)
[10]汉魏洛阳故城城垣试掘[J]. 钱国祥. 考古学报. 1998(03)
博士论文
[1]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D]. 李栋.山东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诗经》居室建筑名物考[D]. 牛慧慧.兰州大学 2019
[2]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宫殿建筑设计研究[D]. 吴樾.苏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60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960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