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新发现的宋十行本《监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零叶——兼记重庆图书馆藏元刻元印十行本《公羊》
发布时间:2021-01-07 19:09
宋十行本是元明以后通行《十三经注疏》的最初源头,此前仅知有《毛诗》《左传》《榖梁》三经传世。2019年笔者有幸参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工作,获见重庆图书馆藏元十行本《公羊》,确认其中配补的七叶黑口版叶为宋刻十行本。此为《毛诗》《左传》《榖梁》之外又一种宋十行本实物遗存,对于经籍版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重庆图书馆藏元十行本《公羊》本身也是难得的元刻元印本,可反映元十行本本来面貌,值得充分重视。
【文章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卷二十八第十三叶下半面,左为重图配补宋十行本;右为国图藏元十行本(台图本同)
重图零叶与台图本有两处重要异文。一是卷二十八第十叶第六行注文,重图零叶“积骨流血之虐”,台图本“虐”作“虞”。此字闽、监、毛本、阮元本皆作“虞”,殿本作“虐”。阮元《校勘记》出校云:“鄂本‘虞’作‘虐’,不误。解云‘虐’亦有作‘害’者。”检抚州本、余仁仲本《春秋公羊经传解诂》亦作“虐”,“虐”字是。此处重图零叶不误,台图本误刻为“虞”,明清诸本沿袭此误,直到殿本方作校正。第十三叶下半面末行疏文,重图零叶“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台图本“颂”作“颁”。此句乃引孔子“吾自卫反鲁”之语,“颂”字为是,“颁”当为元十行本误刻。此字明清诸本皆已改正作“颂”。以上二例,皆以重图零叶文字为胜。疏“咄嗟犹叹息”,注“犹尧舜之隆”“拨犹治也”,重图零叶皆繁体“猶”字,台图本作“尤”,后二句宋抚州本及余仁仲本《公羊》皆作“猶”不作“尤”。又阮元《校勘记》提及的“明大平以瑞应为效也,鄂本‘效’作‘効’”,重图零叶正作“効”,与鄂本合,台图本作“效”。另外,重图零叶有墨笔描补残字处,偶见与台图本不同,如卷二十八第十一叶下半面第三、四行疏文,重图零叶“自子得由也”“注天生至之谊”,“子”“谊”经描补,据台图本当作“予”“证”,此盖后人描补之误(见附图2)。笔者旧以宋十行本《监本附音春秋榖梁注疏》与元十行本相比勘,认为“元刻十行本是根据宋刻十行本翻刻的,两本在文字异同方面保持高度一致,阮元《校勘记》所指出的元刻十行本中诸多文字讹误处,宋刻十行本多与之同,显示出两本之间的继承关系。不过,元刻十行本在翻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与宋刻十行本不同的文字上的差异,其中有少量对宋刻底本明显讹误之处的改订,而更多的则是在翻刻过程中因字形相似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刻”(14)。今重图零叶与台图本文字比勘的结果,与《监本附音春秋榖梁注疏》宋、元十行本比勘结果如出一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宋元刻十行注疏本[J]. 张丽娟. 文献. 2011(04)
[2]《礼记》版本杂识[J]. 乔秀岩.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本文编号:2963084
【文章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卷二十八第十三叶下半面,左为重图配补宋十行本;右为国图藏元十行本(台图本同)
重图零叶与台图本有两处重要异文。一是卷二十八第十叶第六行注文,重图零叶“积骨流血之虐”,台图本“虐”作“虞”。此字闽、监、毛本、阮元本皆作“虞”,殿本作“虐”。阮元《校勘记》出校云:“鄂本‘虞’作‘虐’,不误。解云‘虐’亦有作‘害’者。”检抚州本、余仁仲本《春秋公羊经传解诂》亦作“虐”,“虐”字是。此处重图零叶不误,台图本误刻为“虞”,明清诸本沿袭此误,直到殿本方作校正。第十三叶下半面末行疏文,重图零叶“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台图本“颂”作“颁”。此句乃引孔子“吾自卫反鲁”之语,“颂”字为是,“颁”当为元十行本误刻。此字明清诸本皆已改正作“颂”。以上二例,皆以重图零叶文字为胜。疏“咄嗟犹叹息”,注“犹尧舜之隆”“拨犹治也”,重图零叶皆繁体“猶”字,台图本作“尤”,后二句宋抚州本及余仁仲本《公羊》皆作“猶”不作“尤”。又阮元《校勘记》提及的“明大平以瑞应为效也,鄂本‘效’作‘効’”,重图零叶正作“効”,与鄂本合,台图本作“效”。另外,重图零叶有墨笔描补残字处,偶见与台图本不同,如卷二十八第十一叶下半面第三、四行疏文,重图零叶“自子得由也”“注天生至之谊”,“子”“谊”经描补,据台图本当作“予”“证”,此盖后人描补之误(见附图2)。笔者旧以宋十行本《监本附音春秋榖梁注疏》与元十行本相比勘,认为“元刻十行本是根据宋刻十行本翻刻的,两本在文字异同方面保持高度一致,阮元《校勘记》所指出的元刻十行本中诸多文字讹误处,宋刻十行本多与之同,显示出两本之间的继承关系。不过,元刻十行本在翻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与宋刻十行本不同的文字上的差异,其中有少量对宋刻底本明显讹误之处的改订,而更多的则是在翻刻过程中因字形相似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刻”(14)。今重图零叶与台图本文字比勘的结果,与《监本附音春秋榖梁注疏》宋、元十行本比勘结果如出一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宋元刻十行注疏本[J]. 张丽娟. 文献. 2011(04)
[2]《礼记》版本杂识[J]. 乔秀岩.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本文编号:2963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96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