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晚期紫砂壶的世俗化装饰艺术
发布时间:2021-01-31 16:00
以博物馆收藏的几件清中晚期紫砂壶为研究对象,从世俗化紫砂的概念入手分析紫砂壶装饰艺术的文化类型,以及清代因为社会因素导致了其装饰艺术出现图案多彩繁密、图案寓意祈福、制作技术粗糙与装饰材质多样的特征。清中晚期紫砂壶装饰艺术的世俗化类型出现的原因为社会阶层审美趣味的流动、对外贸易的增加、商品经济扩展与不同手工制造业间的交流。清中晚期紫砂壶装饰艺术的不稳定性使得艺术表现更为多元,甚至对于其造型产生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时期的紫砂壶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其承载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内涵。
【文章来源】:中国陶瓷. 2020,56(1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海棠形提梁紫砂壶
图4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紫砂胎剔红方壶,是以紫砂器作胎骨,用漆多层堆上,再施加雕刻的剔红器。这种通过使用更加昂贵的材料与复杂的结合工艺来增加壶的艺术性的措施,从晚明开始至清中晚期在民间盛行开来。制壶者使用天然漆、玉石和金属对紫砂壶进行处理,紫砂本身的质感几乎完全被其装饰手法所覆盖。图5是南京市博物馆藏的杨彭年制紫砂胎刻书画锡壶,四角形短直流,镶螭虎形青玉环把,正方形盖面镶方形白玉钮。器身一侧刻牡丹纹,另一侧刻隶书文。此类作品流传甚广,无锡博物院收藏相似的翠把锡包琴形壶,壶身一侧刻隶书十七字,另一侧刻竹枝数株并有提款。据《阳羡砂壶图考》载:“坚,字石梅。清嘉道年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能画兼长人物花卉,工鉴赏,多巧思,砂胎锡壶是其创制。”
这种外面包锡的装饰风尚是朱石梅的首创,后来多由嘉庆、道光年间手工艺人杨彭年制作。在他们与文人合作的紫砂壶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清代中晚期紫砂文人化和世俗化的混合性。其文人化的特征表现为隶书诗文与几株竹子,体现出文人“浩然之气”的审美趣味与“节俭养性”的雅致脱俗;但是其世俗化的特征表现为重视制作工艺,并且使用多种贵重材料。翠把锡包琴形壶的钮和流是用和田玉制作,弧形的把是以翡翠制作,其中流的造型是需要特别设计,所以由此可知钮和把残料利用的概率很低。类似的工艺还有山东威海人加工的镶铜锡合金装饰(图6),其借鉴民间“锡补”技术和剪纸图案,与朱石梅包锡不同的是,前者将壶头全部包裹起来,后者是用镂孔连接的图案将紫砂壶穿戴起来,包括壶嘴、盖、系等,砂胎大部分露出,金属与陶质的对比强烈,产生新的视觉效果[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民国及当代紫砂陶装饰面面观[J]. 朱萍萍. 江苏陶瓷. 2018(06)
[2]明御用监太监吴经墓出土文物的一些考证[J]. 徐佩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19)
[3]道教的图像与形式:对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的思考[J]. 于奇赫.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01)
[4]《七十三壶图》散考[J]. 吴光荣. 新美术. 2014(04)
本文编号:3011181
【文章来源】:中国陶瓷. 2020,56(1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海棠形提梁紫砂壶
图4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紫砂胎剔红方壶,是以紫砂器作胎骨,用漆多层堆上,再施加雕刻的剔红器。这种通过使用更加昂贵的材料与复杂的结合工艺来增加壶的艺术性的措施,从晚明开始至清中晚期在民间盛行开来。制壶者使用天然漆、玉石和金属对紫砂壶进行处理,紫砂本身的质感几乎完全被其装饰手法所覆盖。图5是南京市博物馆藏的杨彭年制紫砂胎刻书画锡壶,四角形短直流,镶螭虎形青玉环把,正方形盖面镶方形白玉钮。器身一侧刻牡丹纹,另一侧刻隶书文。此类作品流传甚广,无锡博物院收藏相似的翠把锡包琴形壶,壶身一侧刻隶书十七字,另一侧刻竹枝数株并有提款。据《阳羡砂壶图考》载:“坚,字石梅。清嘉道年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能画兼长人物花卉,工鉴赏,多巧思,砂胎锡壶是其创制。”
这种外面包锡的装饰风尚是朱石梅的首创,后来多由嘉庆、道光年间手工艺人杨彭年制作。在他们与文人合作的紫砂壶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清代中晚期紫砂文人化和世俗化的混合性。其文人化的特征表现为隶书诗文与几株竹子,体现出文人“浩然之气”的审美趣味与“节俭养性”的雅致脱俗;但是其世俗化的特征表现为重视制作工艺,并且使用多种贵重材料。翠把锡包琴形壶的钮和流是用和田玉制作,弧形的把是以翡翠制作,其中流的造型是需要特别设计,所以由此可知钮和把残料利用的概率很低。类似的工艺还有山东威海人加工的镶铜锡合金装饰(图6),其借鉴民间“锡补”技术和剪纸图案,与朱石梅包锡不同的是,前者将壶头全部包裹起来,后者是用镂孔连接的图案将紫砂壶穿戴起来,包括壶嘴、盖、系等,砂胎大部分露出,金属与陶质的对比强烈,产生新的视觉效果[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民国及当代紫砂陶装饰面面观[J]. 朱萍萍. 江苏陶瓷. 2018(06)
[2]明御用监太监吴经墓出土文物的一些考证[J]. 徐佩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19)
[3]道教的图像与形式:对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的思考[J]. 于奇赫.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01)
[4]《七十三壶图》散考[J]. 吴光荣. 新美术. 2014(04)
本文编号:3011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01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