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以“阳湖派”透视清中期篆书艺术观念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1-03-14 17:03
  清代中期,承清代前期余续,学术界对于古文经学的关注愈演愈烈,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力。洪亮吉、孙星衍等金石小学家为研究经史而广泛接触金石碑版、《说文》等与篆书相关文献资料,对于篆字的书写亦愈频繁,逐渐成为治学之余的兴趣所在,并形成了学术活动影响下的篆书艺术观念:承清初王澍取法“二李”;重视字法的正误、作篆合于六书;兼及钟鼎彝器铭文的书写,此时的作篆观念更重于“学”。邓石如不同于学者们因治经而习篆,用学术活动来提升对于篆字的学养,而是注重碑版的直观感受来临习,创作出“二李”风格之外的篆书。当他被常州一带文人,如张惠言、李兆洛等接受并推崇时,说明了当时的篆书艺术观念已然发生了转变:从标榜“二李”名家过渡到从名家之外的碑版取法;书写工具的选择倾向发生了转变;作篆关注点亦从“篆法”的规范到兼及“笔法”的创新。这一转变对于篆书的复兴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现象。以文学流派“阳湖派”来探讨书法在清中期发展的现象,其特殊性在于这一流派中的文人,洪亮吉、孙星衍、张惠言等都是清中期具有代表性的习篆者,是全国性的经学家。同时洪亮吉、孙星衍又代表了清中期精研古文经学的金石小学家群体;张惠言、李兆洛代表了常...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以“阳湖派”透视清中期篆书艺术观念的转变


孙星衍《篆书七言联》121×30cm×2中国嘉德2004年6月24日拍卖

以“阳湖派”透视清中期篆书艺术观念的转变


孙星衍、钱坫《篆书五言联》

以“阳湖派”透视清中期篆书艺术观念的转变


《泰山刻石残碑》拓本局部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阳湖张琦年表[J]. 邬晓东,张影.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9(01)
[2]钱坫:从“通人”到“书家”[J]. 赵冲.  爱尚美术. 2019(01)
[3]清代篆书的传承与流变[J]. 张迪.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4]乾嘉时期的秦汉瓦当收藏[J]. 桑椹.  中国美术. 2018(02)
[5]论朱为弼的吉金之学与铭文篆书[J]. 杨帆.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7(05)
[6]乾嘉学者篆书观念及邓石如篆书接受问题研究[J]. 宋立.  中国书法. 2017(04)
[7]清代早期中期金文书法研究[J]. 李思航.  名作欣赏. 2017(02)
[8]清代书法环境和篆书发展研究[J]. 李思航.  名作欣赏. 2016(35)
[9]乾嘉学人幕府与碑学[J]. 蓼一.  中国书法. 2015(19)
[10]乾嘉学者的考据学研究与书法[J]. 孙学峰.  中国书法. 2015(19)

博士论文
[1]清代学术与篆书发展[D]. 董文强.山东大学 2017
[2]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D]. 杨帆.南京艺术学院 2016
[3]孙星衍年谱新编[D]. 马振君.黑龙江大学 2015
[4]乾嘉学者书法研究[D]. 朱乐朋.首都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清代小篆流变研究[D]. 赵墨.鲁迅美术学院 2018
[2]清代前中期学者书家篆书研究[D]. 苑志敏.河南师范大学 2018
[3]乾嘉时期篆书兴盛的研究[D]. 孟宗.中国美术学院 2018
[4]邓石如篆书艺术特色研究[D]. 施泽.沈阳师范大学 2017
[5]儒学观念下的洪亮吉书法研究[D]. 刘家俊.西南大学 2017
[6]走向“求新尚奇”的清代篆书[D]. 胡晓.曲阜师范大学 2016
[7]王澍篆书研究[D]. 陈长龙.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
[8]晚明至清初的篆书研究[D]. 邓影露.江西师范大学 2015
[9]钱坫篆书研究[D]. 彭福庆.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
[10]王澍书法研究[D]. 范正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82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082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e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