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清代民国四川地区妇幼慈善组织时空研究(1736-1937)

发布时间:2021-04-05 18:52
  “济贫扶困”的人道主义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组织是践行人道主义理念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时期的社会慈善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当今社会史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慈善活动作为人类活动之一,总是以一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作为基础。因此,本文运用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清代民国时期四川省内妇幼救济类慈善组织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时空分布、运营状态及其影响因素,考察妇幼救济类慈善组织与区域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为现代慈善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历史借鉴。本文按照节妇救济类慈善组织和育幼类慈善组织两大类,分别论述其在清代民国时期四川的分布与变迁,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缘起、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研究的创新点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则探讨了清代民国时期四川省内节妇救济类慈善组织的时空分布和运营实态。时间上对清代和民国进行分期研究。在清代民国四川的节妇救济类慈善组织中,清节类善会善堂虽然设置总量不大且其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礼教,但客观上确实是发挥了救济不幸妇女的作用,并参与了传统慈善组织的近代转型。...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清代民国四川地区妇幼慈善组织时空研究(1736-1937)


清代四川各区域含有节妇救济类慈善组织占比分布图

区域图,四川,川西,区域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8川地区分成了川东、川中、川西和川西边区等四个区域。①将清代四川地区单一育幼类慈善组织按以上四大区域统计,结果显示,川东有24处,川中有30处,川西有25处,川西边区有5处。含有育幼类慈善组织按以上四大区域统计,结果显示,川东有12处,川中有32处,川西有28处,川西边区有5处。由此可见,四川省内以各府之间育幼类慈善组织数目较普遍为2—3处,但整体来看差距悬殊。以重庆府为最高,而省边界地区的慈善组织数目仍较少。县际之间的差距也并不十分明显,各县之间也以1—2处育幼类慈善组织为多。图3-1清代四川各区域育幼类慈善组织占比分布图图3-2清代四川各区域含有育幼类慈善组织占比分布图①葛剑雄、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24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末民国间保定育婴堂承领婴孩的管理与程序[J]. 赵兴亮.  保定学院学报. 2016(06)
[2]清代设立与管理育婴堂档案(下)[J].   历史档案. 2015(03)
[3]财政资助与清代江浙育婴堂的官办化问题探析[J]. 黄鸿山.  学习与探索. 2015(02)
[4]清代江苏地区清节类慈善机构的历史考察[J]. 胡梦飞.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01)
[5]清代直隶育婴堂的运作实态考察[J]. 高宁.  宜春学院学报. 2014(02)
[6]民国时期的贫女救济——以浙江省区救济院贫女习艺所为中心的考察[J]. 罗衍军.  兰台世界. 2012(31)
[7]论清代慈善机构的组织运作与理念——以保定育婴堂和全节堂为例[J]. 赵金辉.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2(01)
[8]清代各阶层对孀居妇女采取的救济措施浅谈[J]. 夏爱军,许彩丽.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1(03)
[9]“教育救济”:1917-1937年北京新型妇幼慈善事业的个案分析[J]. 李少兵,王明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10]清代江西清节堂初探——兼与梁其姿先生商榷[J]. 温乐平,涂蕴漪.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博士论文
[1]清代民国河北地区慈善组织的历史演变与空间运作(1644-1937)[D]. 郝红暖.暨南大学 2010
[2]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D]. 蔡勤禹.南京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清代重庆地区慈善组织的时空分布研究[D]. 张赢.西南大学 2015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浙江省救济院研究[D]. 霍婷婷.苏州大学 2014
[3]近代妇女救助研究[D]. 崔平.山东师范大学 2014
[4]民国时期南京市立救济院研究[D]. 王萌.南京大学 2014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河北慈幼安老慈善事业研究[D]. 王志坤.河北师范大学 2013
[6]天津救济院研究(1929-1937)[D]. 葛宝森.河北大学 2008
[7]中国近代教会慈善事业述论[D]. 牛晓靖.吉林大学 2008
[8]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清节堂研究[D]. 孙双.华中师范大学 2007
[9]地域环境与慈善组织的发展[D]. 郝红暖.陕西师范大学 2007
[10]从《申报》(1872-1911)的慈善文论看晚清慈善思想的变迁[D]. 王玲.河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19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119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8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