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范式与意义:战后美国中国学研究省思
发布时间:2021-05-01 02:45
从研究历史、范式转换和研究意义等三大方面试图从整体上对战后美国中国学研究进行再研究和述评。战后美国中国学研究历史大致可分为奠基时期、十年发展时期和全面发展时期三大阶段,其间历经"西方中心观"到"中国中心观"再到"后现代主义"两次研究范式转换,预示着中国学研究视角和思维的两次重大跃变。美国中国学对中国认识中国自身具有启示和互鉴作用;对加强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参照作用;反哺和检验西方理论自身,有利于世界范围内社科共同体和一般性知识体系的存量式深化与增量式发展;有利于加深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和研判,助益中美两国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做好"田野考察"和国际视野开拓的本土中国研究与海外中国学研究要积极对话交流互动,如是将会结出更富有学术生命力的果实。
【文章来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0(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研究历史:美国中国学回顾
(一)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奠基时期”
(二) 20世纪60—70年代“十年发展时期”
1. 中国学研究机构纷纷组建
2. 研究成果紧跟中国时代和社会现实
(三) 改革开放至今“全面发展时期”
1. 研究主题更加丰富和多元, 紧跟演变着的现实实践
2. 研究方法和技术更趋灵活多样, 越来越显其研究的成熟性
3. 研究成果显示学科交叉与融合特征越来越明显
二、范式转换:中国学研究路径变迁
(一) 从“西方中心观”到“中国中心观”
1.“冲击—回应”模式
2.“传统—现代”模式
3.帝国主义模式
(二) 从“中国中心观”到后现代主义
1.“非中心论”研究方法
2.“时空双向交叉比较”研究方法
三、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意义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 朱政惠. 史学理论研究. 2012(01)
[2]当代美国中国学研究述论[J]. 仇华飞. 东方论坛. 2011(04)
[3]“中国研究”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意义[J]. 周晓虹. 学术月刊. 2010(09)
[4]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美国中国学的新走向[J]. 吴原元. 历史教学问题. 2007(02)
[5]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J]. 杨念群. 清史研究. 2000(04)
[6]中国政治研究:即将出现第三代学术研究[J]. H.哈丁,子华. 国外社会科学. 1984(11)
[7]我看人看我[J]. 费孝通. 读书. 1983(03)
本文编号:3169991
【文章来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0(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研究历史:美国中国学回顾
(一)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奠基时期”
(二) 20世纪60—70年代“十年发展时期”
1. 中国学研究机构纷纷组建
2. 研究成果紧跟中国时代和社会现实
(三) 改革开放至今“全面发展时期”
1. 研究主题更加丰富和多元, 紧跟演变着的现实实践
2. 研究方法和技术更趋灵活多样, 越来越显其研究的成熟性
3. 研究成果显示学科交叉与融合特征越来越明显
二、范式转换:中国学研究路径变迁
(一) 从“西方中心观”到“中国中心观”
1.“冲击—回应”模式
2.“传统—现代”模式
3.帝国主义模式
(二) 从“中国中心观”到后现代主义
1.“非中心论”研究方法
2.“时空双向交叉比较”研究方法
三、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意义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 朱政惠. 史学理论研究. 2012(01)
[2]当代美国中国学研究述论[J]. 仇华飞. 东方论坛. 2011(04)
[3]“中国研究”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意义[J]. 周晓虹. 学术月刊. 2010(09)
[4]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美国中国学的新走向[J]. 吴原元. 历史教学问题. 2007(02)
[5]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J]. 杨念群. 清史研究. 2000(04)
[6]中国政治研究:即将出现第三代学术研究[J]. H.哈丁,子华. 国外社会科学. 1984(11)
[7]我看人看我[J]. 费孝通. 读书. 1983(03)
本文编号:3169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169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