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阁臣徐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2 10:44
明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从正统到弘治年间逐渐演变,伴随权力格局体系的变化,君臣关系、阁部关系等朝廷体制均发生微妙又显著的变革。明中期弘治朝内阁首辅徐溥生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卒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官至内阁大学士,亲历明中期诸多政治事件和政治更革。本文研究力求从多角度、全方面分析徐溥的政治思想和精神道德。通过论述徐溥与朝政时局的互动,运用权力关系理论分析明代中期政治生态中,朝廷各权力体系之间的动态变化,解读明代中期政治变革中一位内阁大学士的彷徨和坚守,再现徐溥在家国同构理念下的政治和社会行为,及其背后的文化动因。研究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君臣关系视角下的徐溥,明中期君臣关系比明前期君臣关系缓和平舒,以徐溥为代表的士大夫在诸多政治文化事件中可以充分表达其政治主张,甚至可以反驳皇帝的无理之举。如徐溥抵制传奉官、拒撰三清乐章、劝谏明孝宗勤于视朝等政治行为,充分表达了士大夫的政治自我认同和主体意识。二、内阁权力体系中的徐溥,明中后期内阁权力发生演变,内阁在朝廷权力中枢中的地位逐渐加强,依靠与皇帝的亲近关系,逐渐发展成为朝廷权力的核心。徐溥任内阁首辅以后,与内阁成员友好合作,表现出这...
【文章来源】: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省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意识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明代政治文化的研究
(二)关于明代士大夫群体的研究
(三)关于明代士大夫个体的研究
(四)近十年明代士大夫研究的两个转向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徐溥的家世与入阁前经历
第一节 乡里环境
第二节 家世源流
第三节 求学与科举
第四节 入仕翰林
一、经筵帝师
二、主持科考
三、编撰典籍
四、临时差遣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君臣关系领域中徐溥的角色扮演
第一节 “以道仕君”:徐溥抵制传奉官
一、明代中期的传奉官
二、徐溥反对传奉官
第二节 “理在君上”:徐溥拒撰三清乐章
一、道教中的三清乐章与青词
二、徐溥拒撰三清乐章
三、青词鼎盛时期的政治寓意
第三节 “引君当道”:劝谏明孝宗视朝
第四节 “君在理上”:阁臣出于廷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阁领域中徐溥的政治行为
第一节 与首辅、次辅友好合作
一、徐溥与刘吉
二、徐溥与刘健
三、徐溥与丘濬
四、徐溥与李东阳
第二节 徐溥与部臣的互动
一、政治行为中的权力与爱好
二、与叶琪变革盐法
三、改革庶吉士制度
第三节 徐溥与言官的互动
一、明代的言官
二、徐溥论救言官
三、言官弹劾徐溥
第四节 徐溥与宦官的互动
一、洪武至成化时期的宦官
二、弘治时期的宦官
三、徐溥与宦官的交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社会中徐溥的宗族角色
第一节 致仕以后的朝廷礼遇
一、古代致仕制度沿革
二、明代致仕官员的待遇
三、徐溥的朝廷礼遇
第二节 义田、祠堂与先贤
一、中国古代的义田
二、置义田以瞻宗族
三、中国古代的祠堂
四、徐氏宗祠的兴建
五、表彰宜兴先贤
第三节 宜兴人民对徐溥的纪念活动
一、整修徐氏宗祠
二、重建柱国太师坊
三、改造徐义庄祠
四、徐氏义渡纪念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李东阳:《徐文靖公墓志铭》
附录2:吴俨:《徐文靖公行状》
附录3:徐溥大事年表
附录4:地方志中关于徐溥的记载
附录5:宜兴徐氏家族谱系表
附录6:徐溥文集《谦斋文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徐溥生平与政治思想初探[J]. 夏斌.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2]明代官员久任法研究[J]. 展龙.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3]从雅俗之辨看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J]. 陈宝良.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2)
[4]明代嘉隆万时期政治文化的嬗变[J]. 赵轶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12(04)
[5]明代群臣“伏阙”抗争现象的政治文化分析[J]. 李佳. 古代文明. 2010(04)
[6]成化时期的“传奉官”[J]. 王迪.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0(07)
[7]明朝文官父祖封赠制度述论[J]. 赵克生,刘群英. 社会科学辑刊. 2010(03)
[8]论明代开中盐法的转变——以叶淇盐法改革为例[J]. 王团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9]明代言官与阁臣关系述论[J]. 蔡明伦.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10]“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J]. 方志远. 历史研究. 2007(01)
博士论文
[1]明代名臣刘健研究[D]. 翟爱玲.南开大学 2013
[2]明前期士大夫主体意识研究(1368-1457)[D]. 王伟.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明代阁臣群体研究[D]. 洪早清.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明嘉隆万时期士大夫事功观研究[D]. 张学亮.东北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太监李广之死与弘治朝政治[D]. 李哲武.广西师范大学 2019
[2]明代成化至正德年间庶吉士制度研究[D]. 潘玮钰.东北师范大学 2018
[3]明代致仕制度研究[D]. 聂智昊.吉林大学 2012
[4]族田义庄的福利供给和保障功能研究[D]. 卢森机.华东理工大学 2012
[5]明中叶传奉官研究[D]. 文醒城.黑龙江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83270
【文章来源】: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省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意识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明代政治文化的研究
(二)关于明代士大夫群体的研究
(三)关于明代士大夫个体的研究
(四)近十年明代士大夫研究的两个转向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徐溥的家世与入阁前经历
第一节 乡里环境
第二节 家世源流
第三节 求学与科举
第四节 入仕翰林
一、经筵帝师
二、主持科考
三、编撰典籍
四、临时差遣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君臣关系领域中徐溥的角色扮演
第一节 “以道仕君”:徐溥抵制传奉官
一、明代中期的传奉官
二、徐溥反对传奉官
第二节 “理在君上”:徐溥拒撰三清乐章
一、道教中的三清乐章与青词
二、徐溥拒撰三清乐章
三、青词鼎盛时期的政治寓意
第三节 “引君当道”:劝谏明孝宗视朝
第四节 “君在理上”:阁臣出于廷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阁领域中徐溥的政治行为
第一节 与首辅、次辅友好合作
一、徐溥与刘吉
二、徐溥与刘健
三、徐溥与丘濬
四、徐溥与李东阳
第二节 徐溥与部臣的互动
一、政治行为中的权力与爱好
二、与叶琪变革盐法
三、改革庶吉士制度
第三节 徐溥与言官的互动
一、明代的言官
二、徐溥论救言官
三、言官弹劾徐溥
第四节 徐溥与宦官的互动
一、洪武至成化时期的宦官
二、弘治时期的宦官
三、徐溥与宦官的交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社会中徐溥的宗族角色
第一节 致仕以后的朝廷礼遇
一、古代致仕制度沿革
二、明代致仕官员的待遇
三、徐溥的朝廷礼遇
第二节 义田、祠堂与先贤
一、中国古代的义田
二、置义田以瞻宗族
三、中国古代的祠堂
四、徐氏宗祠的兴建
五、表彰宜兴先贤
第三节 宜兴人民对徐溥的纪念活动
一、整修徐氏宗祠
二、重建柱国太师坊
三、改造徐义庄祠
四、徐氏义渡纪念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李东阳:《徐文靖公墓志铭》
附录2:吴俨:《徐文靖公行状》
附录3:徐溥大事年表
附录4:地方志中关于徐溥的记载
附录5:宜兴徐氏家族谱系表
附录6:徐溥文集《谦斋文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徐溥生平与政治思想初探[J]. 夏斌.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2]明代官员久任法研究[J]. 展龙.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3]从雅俗之辨看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J]. 陈宝良.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2)
[4]明代嘉隆万时期政治文化的嬗变[J]. 赵轶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12(04)
[5]明代群臣“伏阙”抗争现象的政治文化分析[J]. 李佳. 古代文明. 2010(04)
[6]成化时期的“传奉官”[J]. 王迪.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0(07)
[7]明朝文官父祖封赠制度述论[J]. 赵克生,刘群英. 社会科学辑刊. 2010(03)
[8]论明代开中盐法的转变——以叶淇盐法改革为例[J]. 王团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9]明代言官与阁臣关系述论[J]. 蔡明伦.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10]“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J]. 方志远. 历史研究. 2007(01)
博士论文
[1]明代名臣刘健研究[D]. 翟爱玲.南开大学 2013
[2]明前期士大夫主体意识研究(1368-1457)[D]. 王伟.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明代阁臣群体研究[D]. 洪早清.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明嘉隆万时期士大夫事功观研究[D]. 张学亮.东北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太监李广之死与弘治朝政治[D]. 李哲武.广西师范大学 2019
[2]明代成化至正德年间庶吉士制度研究[D]. 潘玮钰.东北师范大学 2018
[3]明代致仕制度研究[D]. 聂智昊.吉林大学 2012
[4]族田义庄的福利供给和保障功能研究[D]. 卢森机.华东理工大学 2012
[5]明中叶传奉官研究[D]. 文醒城.黑龙江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83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183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