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明代“烧荒”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7 11:41
  “烧荒”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出现,逐渐成为一种惯常的抵御北方族群的方式。明朝在防御北方民族尤其蒙古的过程中,采取“烧荒”,在秋冬草枯之时,派出人马至长城外缘地带,将此区域的野草林木焚烧殆尽,一方面便于明军瞭望警戒,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断绝蒙古骑兵草料、抵御其南下的目的。洪武时期,残元势力不足以对明朝构成实质威胁,明朝足以掌控局面,因此终洪武一朝一直没有采取“烧荒”的方式构筑防线。永乐时期,朱棣虽然五次北征,但并未固定控制蒙古草原,防线反而进一步内徙。由于这一时期将领的军事能力大为下降,明军遂采取防御战略。为了给蒙古南下设置障碍,开始实行“烧荒”。此后,明朝一直延续了“烧荒”的政策,成为抵御蒙古的重要措施。本文尝试从生态史、制度史互动的视角,对明代“烧荒”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梳理,对“烧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指出“烧荒”是明朝北疆防御战略下的一种生态战争方式,其实质是明朝通过控制生态资源而控制战争态势的一种战争策略。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明前期北疆态势的历史转变与“烧荒”政策的出台
    第一节 洪武时期的北疆态势、族群观念与“烧荒”政策的前夜
    第二节 永乐时期的北疆防御政策与“烧荒”的开启
    第三节 宣德时期“烧荒”常例的形成
    小结
第二章 明中后期“烧荒”的推广
    第一节 明中期“烧荒”的推广
    第二节 明后期关于“烧荒”的争论
    第三节 晚明“烧荒”的地域转变
    第四节 明代“烧荒”纵深空间与对象的变化
    小结
第三章 明中后期“烧荒”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一节 明中后期“烧荒”的“虚应故事”
    第二节 “烧荒”推广中的问题及改进
    第三节 “烧荒”的时间和效果
    小结
第四章 “烧荒”之歌:明人诗歌中的集体记忆
结语 :“烧荒”——确立边界的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边缘的底层:明代北边守墩军士的生涯与待遇[J]. 邱仲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8(03)
[2]明代花马池防秋与宁夏边防[J]. 余焜.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3)
[3]论明仁宗对北边防卫的调整与整顿[J]. 胡凡.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4]明代洪武年间北部边防建设浅述[J]. 郭军军.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2)
[5]后帝国期的明蒙关系[J]. 永井匠,丁珺.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14(02)
[6]明代北部边防战略思想变迁刍议[J]. 范传南,姜彬.  东北史地. 2014(04)
[7]略论明代山陕地域共同体的形成——基于边防、区域经济以及灾荒应对的分析[J]. 安介生.  历史地理. 2013(02)
[8]保卫与破坏——明代“烧荒”小议[J]. 王新环.  黑龙江史志. 2013(17)
[9]明代北部边防对明代军事与经济的影响[J]. 胡凡.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3)
[10]清代伊克昭盟长城沿线“禁留地”诸概念考释[J]. 李大海.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3(02)

博士论文
[1]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规划布局机制研究[D]. 范熙晅.天津大学 2015
[2]明长城甘肃镇防御体系及其空间分析研究[D]. 刘建军.天津大学 2013
[3]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D]. 李严.天津大学 2007
[4]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D]. 于默颖.内蒙古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明初对蒙古势力的政策变化研究[D]. 王琦.山东大学 2017
[2]明代防秋制度研究[D]. 闫振宇.中国政法大学 2016
[3]明代前中期河套与边防问题研究[D]. 王蔷.云南师范大学 2015
[4]明代晋陕蒙接壤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研究[D]. 李旭东.苏州大学 2013
[5]明代九边关禁研究[D]. 杨晓刚.陕西师范大学 2012
[6]明代延绥镇粮饷供应地理研究[D]. 段琳.陕西师范大学 2010
[7]明代殿试时务策与边防对策研究[D]. 陈鹏.黑龙江大学 2009
[8]明代北方边防著述的兴起[D]. 王颖.吉林大学 2009
[9]明代的河套问题[D]. 岳宗霞.青海师范大学 2009
[10]明洪武朝河套周边经略与防务初探[D]. 周松.西北民族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91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191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7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