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雩祭礼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1 06:14
雩祭是为祈雨而举行的祭祀仪式,清代雩祭礼制的发展伴随着清政府对农业社会治理认识的加深,是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动态过程,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融入了佛、道、萨满等教的仪式。雩祭仪式的要点在于旱情的上达,清代统治者通过对祭祀场所的修建、祭品祭物的挑选、司仪人员的培养、陪祀官员的管理,以及皇帝本人严格的自我要求,敬谨躬行,虔诚祝祷,以期把旱情上达于天,引起神灵的怜悯。清代雩祭仪式的举行是一种四季常态,从中央到地方,从宫廷内部到民间,规模有大有小。清代雩祭的祭祀体系中,祭祀对象有岳海镇渎、名山大川等自然神祇,有本朝的祖先、孔子、关帝等儒家人文神祇,有天地、社稷等国家信仰神祇,还有龙神、城隍等大量民间信仰神祇。除了每年定期在圜丘举行的常雩礼,旱甚乃行的大雩礼,清代宫廷中还有具有满族特色的萨满教祭祀,僧道及蒙、回的祈雨方式也被广泛运用。在清代的雩祭体系中,僧人、道士、蒙回术士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古代祈雨的巫师的角色,将旱情闻达于神灵。这些同时祭祀儒释道三教神灵,兼用汉、蒙、回祈雨仪式的现象体现了清代祭祀的泛神主义,反映了中国宗教的多神特征和信仰的功利性。清代的祭祀活动是政治与宗教的高度结合,神权与政权相...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的创新
第一章 宫廷雩祭的沿革
一、清代以前宫廷雩祭的历史
二、清廷雩祭的演变
第二章 清廷雩祭的运作与管理
一、祭祀器物
二、司仪人员和演舞生
三、斋戒及陪祀官员
四、祭祀场所
第三章 清廷雩祭仪式
一、“常雩”
二、大雩
三、其他雩祭仪式与仪文
第四章 清代雩祭的政治文化意义
一、神权与政权的结合与相互制约
二、清廷儒释道三教和萨满教仪式的兼容并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代官方祈雨考述[J]. 郭宏珍.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2]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J]. 常建华. 清史研究. 2010(04)
[3]乾隆朝设常雩为“大祀”史实考述[J]. 何芳. 农业考古. 2005(03)
博士论文
[1]清代北京祭坛建筑与祭祀研究[D]. 姚安.中央民族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中国古代雩祭礼制研究[D]. 宋红玉.陕西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09827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的创新
第一章 宫廷雩祭的沿革
一、清代以前宫廷雩祭的历史
二、清廷雩祭的演变
第二章 清廷雩祭的运作与管理
一、祭祀器物
二、司仪人员和演舞生
三、斋戒及陪祀官员
四、祭祀场所
第三章 清廷雩祭仪式
一、“常雩”
二、大雩
三、其他雩祭仪式与仪文
第四章 清代雩祭的政治文化意义
一、神权与政权的结合与相互制约
二、清廷儒释道三教和萨满教仪式的兼容并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代官方祈雨考述[J]. 郭宏珍.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2]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J]. 常建华. 清史研究. 2010(04)
[3]乾隆朝设常雩为“大祀”史实考述[J]. 何芳. 农业考古. 2005(03)
博士论文
[1]清代北京祭坛建筑与祭祀研究[D]. 姚安.中央民族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中国古代雩祭礼制研究[D]. 宋红玉.陕西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09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209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