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贾思伯碑》书法艺术研究与创作体会
发布时间:2021-06-11 22:44
目前关于《贾思伯碑》墓葬类的研究性论文较多,一般讲述墓主身份及生平事迹,多是对碑刻的宏观研究,而包含其书法艺术特点的论文较少。本文将通过自己的学书经历,对《贾思伯碑》深入研究,初步整理分析《贾思伯碑》的书法艺术风格。第一章主要是对贾思伯碑的碑刻碑版等形制问题作综合分析,包含贾思伯生平事迹、碑刻内容等。第二章分析《贾思伯碑》书法艺术风格特点,对其笔法、结字、章法深入探究,通过具体分析,加深对《贾思伯碑》的理解与认识。第三章主要论述自己的书学历程,阐述以《贾思伯碑》为临习范本进行毕业创作的经历、体会,以及解决临摹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具体方向。本文以《贾思伯碑》为研究对象,创新之处是对《贾思伯碑》碑刻体例、形制以及书法艺术特点的研究。通过文献梳理法、图像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对《贾思伯碑》进行全面分析,并通过清代以来各书家对《贾思伯碑》的评价,从中体悟贾思伯碑的基本技法和风格特征,通过借鉴与实践,形成独具特色之作。本文呈现的是笔者三年来研习魏碑的感悟和思考,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希望能对学习魏碑的同道师友提供实践性参考。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贾思伯碑》拓片局部(二)传世版本简述
第二部分学位论文二、《贾思伯碑》的书法艺术特点17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保持基本不变,其二是字与字之间的间隙保持不变。这两种的排布方式虽都称为直线式,但表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前者虽在书写时字的中心点之间距离相等但由于字体本身的大孝长短、宽窄不同,会导致字与字之间的留白不一致;而后者恰巧与之相反,形成字与字之间的空白相同而字体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不等。前者适用于篆隶楷书的书写;后者适用于楷书、行书以及小草等书体的书写。对比式是指一行字之中中心点的距离不相等,字与字之间的留白也不相等,从而形成松紧有度、疏密相间的组合形式。对比式更适应于行草书的书写,在此也不做过多阐述。对比《贾思伯碑》(如图:2-17),可以清晰地看出,字与字之间的留白并不完全相同,但字与字中心点的距离相同,使人产生安静宁和的感觉,这种章法的处理和贾思伯碑的结体形成明显对比,虽字形奇崛但不失端庄稳重。图2-17《贾思伯碑》用笔高古、结字精巧、章法布局规整等特点决定了《贾思伯碑》书法艺术风格俊朗爽剑整体而言,《贾思伯碑》用笔凝练厚重,章法疏朗自然,堪称北魏石刻艺术之典范。
第二部分学位论文三、《贾思伯碑》学书临摹与创作体会29图3-143.墨法变化与形式创新墨法是书家展现气韵生动的手段之一。书法作品中线条的张力与感染力和墨色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墨色变化依附于书法线条之中,墨色的浓淡干湿,能够体现线条的变化,使线条表现出不同的节奏感,赋予书法作品独有的意趣。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言:“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北。①说到底,是书家对墨法的把握和运用能力。米芾善用枯墨、董其昌善用淡墨、王铎善用涨墨、刘墉善用浓墨,这几位书家的用墨已然为自己的书风增添了鲜明的色彩。对各种墨色的运用是书家带有目的性的展现笔墨情趣手段,通过对笔墨的控制展现书法中的情感和意境,给予观赏者无尽的想象力。纸张作为书法作品的重要载体,对墨法的展现和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麻纸,纸质粗糙坚韧,受墨不易渗透;竹纸光滑,对润墨有益;古之生宣吸水性强,进化至现当代,应为半生熟宣纸,细腻柔软,落墨即渗透,容易与墨合二为一,是最易展现墨色变化的纸张,墨之五色均可在生宣上表现,墨韵生动,则情志足矣。若字体风格秀雅清丽,可选竹纸,相反,若字体风格气魄厚重,可选麻纸、半生熟纸。另外,墨色变化也应与所书字体相匹配,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言:“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②《贾思伯碑》作为①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484页.②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389页.
本文编号:3225403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贾思伯碑》拓片局部(二)传世版本简述
第二部分学位论文二、《贾思伯碑》的书法艺术特点17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保持基本不变,其二是字与字之间的间隙保持不变。这两种的排布方式虽都称为直线式,但表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前者虽在书写时字的中心点之间距离相等但由于字体本身的大孝长短、宽窄不同,会导致字与字之间的留白不一致;而后者恰巧与之相反,形成字与字之间的空白相同而字体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不等。前者适用于篆隶楷书的书写;后者适用于楷书、行书以及小草等书体的书写。对比式是指一行字之中中心点的距离不相等,字与字之间的留白也不相等,从而形成松紧有度、疏密相间的组合形式。对比式更适应于行草书的书写,在此也不做过多阐述。对比《贾思伯碑》(如图:2-17),可以清晰地看出,字与字之间的留白并不完全相同,但字与字中心点的距离相同,使人产生安静宁和的感觉,这种章法的处理和贾思伯碑的结体形成明显对比,虽字形奇崛但不失端庄稳重。图2-17《贾思伯碑》用笔高古、结字精巧、章法布局规整等特点决定了《贾思伯碑》书法艺术风格俊朗爽剑整体而言,《贾思伯碑》用笔凝练厚重,章法疏朗自然,堪称北魏石刻艺术之典范。
第二部分学位论文三、《贾思伯碑》学书临摹与创作体会29图3-143.墨法变化与形式创新墨法是书家展现气韵生动的手段之一。书法作品中线条的张力与感染力和墨色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墨色变化依附于书法线条之中,墨色的浓淡干湿,能够体现线条的变化,使线条表现出不同的节奏感,赋予书法作品独有的意趣。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言:“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北。①说到底,是书家对墨法的把握和运用能力。米芾善用枯墨、董其昌善用淡墨、王铎善用涨墨、刘墉善用浓墨,这几位书家的用墨已然为自己的书风增添了鲜明的色彩。对各种墨色的运用是书家带有目的性的展现笔墨情趣手段,通过对笔墨的控制展现书法中的情感和意境,给予观赏者无尽的想象力。纸张作为书法作品的重要载体,对墨法的展现和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麻纸,纸质粗糙坚韧,受墨不易渗透;竹纸光滑,对润墨有益;古之生宣吸水性强,进化至现当代,应为半生熟宣纸,细腻柔软,落墨即渗透,容易与墨合二为一,是最易展现墨色变化的纸张,墨之五色均可在生宣上表现,墨韵生动,则情志足矣。若字体风格秀雅清丽,可选竹纸,相反,若字体风格气魄厚重,可选麻纸、半生熟纸。另外,墨色变化也应与所书字体相匹配,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言:“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②《贾思伯碑》作为①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484页.②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389页.
本文编号:3225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225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