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昭公失国事件再探析
发布时间:2021-06-16 23:02
自周平王东迁后,王权的衰落已然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终春秋之世,各个大国之间的争霸成为当时中华大地的主旋律。但到了春秋中期,各诸侯国内又出现了君权坍塌,士大夫(卿族)权力凌逼君主的现象,田氏代齐、三家分晋都是士大夫权力倒逼君主的典型事件。鲁国作为春期时期重要的国家,其国内也出现了三桓权势凌驾于公室的局面。在鲁国中后期的历史中,公室和卿室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以鲁昭公发兵攻打季氏为其矛盾的顶点,而这场冲突的结果是昭公败北,客死他乡。对于鲁昭公失国事件以及涉及到的人物的看法,后人多认为是鲁昭公为君不知礼,听信小人谗言,发动对季氏的政变,导致政变失败;后昭公一党流亡他国,在流亡过程中,昭公又不听贤臣子家羁的劝谏归国,终究客死他乡,可谓是咎由自取。然而若仔细阅读史料就会发现,传统观点并不可取,季氏凌逼公室,昭公对其进行讨伐并无不妥,只是公室和季氏实力相差悬殊,再加上叔孙家的司马鬷戾临时选择帮助季氏,才使得昭公一党功败垂成;在昭公流亡国外其间,子家羁一直规劝昭公选择与季氏妥协归国,而“公徒”对此持反对意见,并多次阻挠昭公归国,但分析当时鲁国国内局势,若昭公归国,则情景十分凶险,甚至会有生命...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现状
第一章 鲁昭公失国事件概述
一、昭公即位之前鲁国政治形势
二、鲁昭公即位后与季氏的矛盾激化
三、鲁昭公与季氏的冲突爆发——长府之役
四、浅析长府之役鲁昭公一党失败的原因
第二章 鲁昭公失国事件相关人物再评析
一、重论子家羁
二、重论“公徒”
三、重论鲁昭公
(一)鲁昭公临丧“三易衰”再探析
(二)鲁昭公“知仪不知礼”再探析
(三)小结
第三章 《左传》写作的特点及其在昭公出走事件中的体现
一、“好以成败论人”
二、“为尊者讳”
(一)左氏为尊者讳的原因
(二)左氏“为尊者讳”在昭公失国事件中的体现
三、小结
第四章 鲁昭公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探究
一、鲁国公室和卿室力量的此消彼长
二、鲁国国君权力的沦丧及其原因
三、分封制导致的权力坍塌
(一)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二)分封制的衰败及其原因
(三)分封制的衰败在鲁昭公失国事件中的体现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学术专著
三、学术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禹会村祭坛是否为涂山会盟之地?[J]. 许永杰. 大众考古. 2017(04)
[2]《左传》三桓势力与鲁昭公权力斗争中的昭公悲剧[J]. 李亚玲. 怀化学院学报. 2016(06)
[3]《左传》中的预测之术[J]. 王青,蔡苡.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03)
[4]论息县在中国县制史上的地位[J]. 宋公文,伍存强.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5]《左传》预言及其文学价值[J]. 沈毅骅. 古籍研究. 2007(02)
硕士论文
[1]春秋时期鲁国家臣研究[D]. 何新.河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33955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现状
第一章 鲁昭公失国事件概述
一、昭公即位之前鲁国政治形势
二、鲁昭公即位后与季氏的矛盾激化
三、鲁昭公与季氏的冲突爆发——长府之役
四、浅析长府之役鲁昭公一党失败的原因
第二章 鲁昭公失国事件相关人物再评析
一、重论子家羁
二、重论“公徒”
三、重论鲁昭公
(一)鲁昭公临丧“三易衰”再探析
(二)鲁昭公“知仪不知礼”再探析
(三)小结
第三章 《左传》写作的特点及其在昭公出走事件中的体现
一、“好以成败论人”
二、“为尊者讳”
(一)左氏为尊者讳的原因
(二)左氏“为尊者讳”在昭公失国事件中的体现
三、小结
第四章 鲁昭公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探究
一、鲁国公室和卿室力量的此消彼长
二、鲁国国君权力的沦丧及其原因
三、分封制导致的权力坍塌
(一)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二)分封制的衰败及其原因
(三)分封制的衰败在鲁昭公失国事件中的体现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学术专著
三、学术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禹会村祭坛是否为涂山会盟之地?[J]. 许永杰. 大众考古. 2017(04)
[2]《左传》三桓势力与鲁昭公权力斗争中的昭公悲剧[J]. 李亚玲. 怀化学院学报. 2016(06)
[3]《左传》中的预测之术[J]. 王青,蔡苡.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03)
[4]论息县在中国县制史上的地位[J]. 宋公文,伍存强.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5]《左传》预言及其文学价值[J]. 沈毅骅. 古籍研究. 2007(02)
硕士论文
[1]春秋时期鲁国家臣研究[D]. 何新.河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33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23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