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中国近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0 19:16
德国科学家与哲学家莱布尼茨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国近事》是莱布尼茨于1697年编辑整理的一部关于中国的作品,该书的第一版包括莱布尼茨的序言和传教士寄往中国的六封信;1699年再版时,收入了白晋的《康熙皇帝传》。该书收入的信件主要介绍了有关中国的一些最新信息。在《中国近事》的序言中,莱布尼茨表达了对中国的看法,他选择的这些信件也贯穿着这些认识。本文以《中国近事》的第二版为文本,尝试梳理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中对中国的具体认识,并参考同时期的其它文献,如李明的《中国近事报道》,《利玛窦中国札记》等,就其认识的历史性、社会现实性等进行分析。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中国近事》的研究情况以及论文的选题依据和解决的问题。正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回顾莱布尼茨编著《中国近事》的基本情况,包括编著过程、主要内容和版本等;第二部分梳理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与制度的认识,分析他对中国传统习俗、宗教、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看法;第三部分梳理《中国近事》中科学知识在中国与西方的传播情况,分析莱布尼茨对科学知识与中西文明关系的看法;第四部分梳理“容教诏令”颁布前后和《尼布楚条约》签订过程中...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
(二) 相关研究
(三) 研究方法与意义
一 《中国近事》的编著与流传
(一) 《中国近事》的编著
(二) 版本的流传
二 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与制度的认识
(一) 传统与习俗
(二) 宗教
(三) 政治与法律
三 《中国近事》中的科学知识与中西文明关系
(一) 中国的自然科学知识与西方文化
(二) 西方的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三) 科学知识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四 《中国近事》中的宗教传播与中西交流
(一) 欧洲来华传教士
(二) “容教诏令”颁布前后的一些情况
(三) 传教士与《尼布楚条约》
五 《中国近事》中的康熙皇帝与中外交往
(一) 康熙皇帝与西方
(二) 中西交流的通道——俄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莱布尼茨论中国思想[J]. 王云云. 东方论坛. 2010(06)
[2]莱布尼茨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推崇[J]. 桑靖宇. 江西社会科学. 2009(11)
[3]简论莱布尼茨《中国近事》的文化意义[J]. 张西平. 世界哲学. 2008(01)
[4]莱布尼茨的世界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兼及文化权益与文化哲学的使命[J]. 刘啸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5]明清时期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形象[J]. 祝春亭.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5(05)
[6]莱布尼兹与中国文化[J]. 何大进. 历史档案. 2003(03)
[7]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J]. 马骏骐. 贵州社会科学. 2003(03)
[8]莱布尼茨思想遗产的现代意义——柏林两次莱布尼茨国际研讨会综述[J]. 魏薪. 学术月刊. 2002(08)
[9]莱布尼茨与中学西渐──评法国汉学界近年来有关莱布尼茨与中国的几部论著[J]. 耿昇. 中国文化研究. 1998(04)
[10]论莱布尼茨以及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中国观”[J]. 袁定基,华少库.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5)
博士论文
[1]论莱布尼茨的科学观[D]. 杨静.大连理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16-18世纪中国文献在欧洲的传播[D]. 王蕊.郑州大学 2012
[2]17、18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D]. 李娟.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99373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
(二) 相关研究
(三) 研究方法与意义
一 《中国近事》的编著与流传
(一) 《中国近事》的编著
(二) 版本的流传
二 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与制度的认识
(一) 传统与习俗
(二) 宗教
(三) 政治与法律
三 《中国近事》中的科学知识与中西文明关系
(一) 中国的自然科学知识与西方文化
(二) 西方的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三) 科学知识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四 《中国近事》中的宗教传播与中西交流
(一) 欧洲来华传教士
(二) “容教诏令”颁布前后的一些情况
(三) 传教士与《尼布楚条约》
五 《中国近事》中的康熙皇帝与中外交往
(一) 康熙皇帝与西方
(二) 中西交流的通道——俄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莱布尼茨论中国思想[J]. 王云云. 东方论坛. 2010(06)
[2]莱布尼茨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推崇[J]. 桑靖宇. 江西社会科学. 2009(11)
[3]简论莱布尼茨《中国近事》的文化意义[J]. 张西平. 世界哲学. 2008(01)
[4]莱布尼茨的世界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兼及文化权益与文化哲学的使命[J]. 刘啸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5]明清时期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形象[J]. 祝春亭.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5(05)
[6]莱布尼兹与中国文化[J]. 何大进. 历史档案. 2003(03)
[7]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J]. 马骏骐. 贵州社会科学. 2003(03)
[8]莱布尼茨思想遗产的现代意义——柏林两次莱布尼茨国际研讨会综述[J]. 魏薪. 学术月刊. 2002(08)
[9]莱布尼茨与中学西渐──评法国汉学界近年来有关莱布尼茨与中国的几部论著[J]. 耿昇. 中国文化研究. 1998(04)
[10]论莱布尼茨以及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中国观”[J]. 袁定基,华少库.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5)
博士论文
[1]论莱布尼茨的科学观[D]. 杨静.大连理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16-18世纪中国文献在欧洲的传播[D]. 王蕊.郑州大学 2012
[2]17、18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D]. 李娟.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99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599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