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与新汉学嬗递中的20世纪中国历史学
发布时间:2022-02-28 21:15
20世纪中国历史学主要沿循新史学与新汉学的脉络发展演变。新史学与新汉学分别代表史观派和史料派所塑造的两种不同的学术型态。从某种程度上讲,百年中国史学史既是史料派与史观派的对抗史,又是新史学与新汉学的演变史。其间,新史学与新汉学经历了三次嬗递。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总体发展是在新史学与新汉学对立互动的框架中进行的,两种范式的起伏消长为其表现形式。
【文章来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5(02)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新史学与新汉学的滥觞
(一) 新史学的发轫
(二) 新汉学的兴起及其正统化
二、唯物史观派的主流化
(一) 新史学的重生
(二) 新汉学的式微
(三) 唯物史观派的意识形态化
三、新汉学的复兴与新史学的归来
(一) “国学热”的到来
(二) 社会史研究的繁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30年代大学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J]. 陈峰,孙顺顺.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2]西学东渐与新史学“三变”——兼论新史学的国际流变及中国学人的民族主体性诉求[J]. 刘超.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3]近代中日关系与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及历程[J]. 俞祖华. 河北学刊. 2014(02)
[4]新历史考证学与史观指导[J]. 陈其泰. 中国史研究. 2012(02)
[5]一部探讨百年史学变迁的开新之作——读王学典、陈峰著《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J]. 李伯重. 史学理论研究. 2011(02)
[6]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J]. 王学典. 史学月刊. 2008(06)
[7]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J]. 桑兵. 史学月刊. 2007(11)
[8]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历程及走向[J]. 王先明.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7(07)
[9]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J]. 王学典. 历史研究. 2004(01)
[10]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J]. 于沛. 学海. 2001(04)
本文编号:3645595
【文章来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5(02)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新史学与新汉学的滥觞
(一) 新史学的发轫
(二) 新汉学的兴起及其正统化
二、唯物史观派的主流化
(一) 新史学的重生
(二) 新汉学的式微
(三) 唯物史观派的意识形态化
三、新汉学的复兴与新史学的归来
(一) “国学热”的到来
(二) 社会史研究的繁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30年代大学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J]. 陈峰,孙顺顺.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2]西学东渐与新史学“三变”——兼论新史学的国际流变及中国学人的民族主体性诉求[J]. 刘超.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3]近代中日关系与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及历程[J]. 俞祖华. 河北学刊. 2014(02)
[4]新历史考证学与史观指导[J]. 陈其泰. 中国史研究. 2012(02)
[5]一部探讨百年史学变迁的开新之作——读王学典、陈峰著《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J]. 李伯重. 史学理论研究. 2011(02)
[6]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J]. 王学典. 史学月刊. 2008(06)
[7]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J]. 桑兵. 史学月刊. 2007(11)
[8]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历程及走向[J]. 王先明.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7(07)
[9]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J]. 王学典. 历史研究. 2004(01)
[10]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J]. 于沛. 学海. 2001(04)
本文编号:3645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645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