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霾”的政治文化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02 23:09
“霾”的记载最早出现在甲骨卜辞中,多与雨相关。《诗经》中的“终风且霾”是传世文献中关于“霾”的最早记录,后世经史著述中多据《尔雅·释天》解释“霾”为雨土。汉代有蒙气之说,魏晋则有“风霾昼晦”、“风霾暴兴”等记录。风霾与雨土皆可以表示一种“大风扬尘”、“土从上下”的天气现象;蒙气与“霾”皆可以造成遮天蔽日的视觉观感。所以,多有学者将汉唐时期的风霾、雨土、蒙气混同,视为沙尘天气。从自然状态与人文内涵而言,三者其有相似之处,亦有差异。雨土是指风沙扬尘的天气过程,蒙气多被视为欲雨无雨的天气状态,而“霾”多数情况下是描述一种阴晦的天气状态,是指出现在雨土后、阴雨前或风云异变、日光遮蔽后的昏暗景象。汉唐时期的“霾”,按照班固、何休、郎顗等对灾、异的区分,“霾”应属于“异”,是怪异的存在。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下,“霾”被视为政治失序、以下犯上的表征。阴阳五行学说中,“霾”又是君臣关系乖戾、刑法严酷等导致的阴气过剩的表现。魏晋至隋唐时期,史书中关于“霾”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积累,“霾”的政治内涵也随着史料的叠加逐渐被扩充,逐渐具有了预示大旱、外人来的功能,以及寓意乱世兵象。汉唐时期,“霾”又被赋予了...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古今“霾”的概念界定
(一)古代“霾”的概念
(二)现代灾害学中霾的概念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风霾、雨土、蒙气与“霾”的关系
一、“霾”与风霾:天气状态与天气现象
二、“霾”与雨土:状态描述与动态过程
三、“霾”与蒙气:“风而雨土”与“欲雨而无雨”
第二章 “霾”的政治史研究
一、灾异思想影响下的“霾”
(一)“霾”的分类:是“异”非“灾”
(二)“霾”的应征:天垂异象以示人君
二、致“霾”之因
三、“霾”的政治寓意
(一)“大旱”、“外人来”的征兆
(二)寓意乱世兵象
第三章 “霾”的文化史研究
一、“霾”的自然意境
(一)山水云雾间的朦胧意境
(二)将雨之时的晦暗意境
二、以“霾”景抒愁情:“霾”的人文内涵
(一)忧愁情感的反映
(二)贬谪后忧郁心境的表达
三、“霾”的象征意义
(一)驱“霾”渡劫:宗教磨难的象征
(二)“氛霾既静”:战乱或敌军的代指
(三)涤除邪恶:墓志中的褒赞与曲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946342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古今“霾”的概念界定
(一)古代“霾”的概念
(二)现代灾害学中霾的概念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风霾、雨土、蒙气与“霾”的关系
一、“霾”与风霾:天气状态与天气现象
二、“霾”与雨土:状态描述与动态过程
三、“霾”与蒙气:“风而雨土”与“欲雨而无雨”
第二章 “霾”的政治史研究
一、灾异思想影响下的“霾”
(一)“霾”的分类:是“异”非“灾”
(二)“霾”的应征:天垂异象以示人君
二、致“霾”之因
三、“霾”的政治寓意
(一)“大旱”、“外人来”的征兆
(二)寓意乱世兵象
第三章 “霾”的文化史研究
一、“霾”的自然意境
(一)山水云雾间的朦胧意境
(二)将雨之时的晦暗意境
二、以“霾”景抒愁情:“霾”的人文内涵
(一)忧愁情感的反映
(二)贬谪后忧郁心境的表达
三、“霾”的象征意义
(一)驱“霾”渡劫:宗教磨难的象征
(二)“氛霾既静”:战乱或敌军的代指
(三)涤除邪恶:墓志中的褒赞与曲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946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94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