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两汉之际政治转折与桓谭历史命运

发布时间:2017-06-13 10:09

  本文关键词:两汉之际政治转折与桓谭历史命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两汉之际一系列的政权更迭事件都有儒生参与其中,足以证明儒生可以成为现实政权的建设者、推动者,也可以成为现实政权的掘墓人。刘秀目睹了两汉之际儒生对王莽的追随与背离,也看到了儒生群体对现实政权产生的重大影响,决定吸纳儒生为己所用,桓谭是当时儒生群体的代表,刘秀将其招致麾下,任其为官,又有限地利用。刘秀标榜“柔道”治天下,推崇儒术与儒学,但其真正的目的是“吏化”儒生,对其课以吏职,将儒生工具化、将儒学工具化,加强了对儒生的思想控制,这体现了东汉初年的政治特点。桓谭与刘秀的分歧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刘秀彻底否定新莽政权的合理性,希望儒生从法理、天命上论证汉室复兴的必然性,桓谭则通过“过新”的方式为刘秀施政提供借鉴,这是有保留地肯定王莽代汉的合理性,也就意味着汉室的复兴不是天命使然,而刘秀对新莽是彻底否定的。二是刘秀以图谶治天下有其政治深意和特定的内涵,桓谭则通过新莽的覆灭经验否定谶纬的价值,没有理解刘秀读谶的深意,其公开地批评刘秀,挑战了刘秀权威。
【关键词】:桓谭 谶纬 政治转折 历史命运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3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7
  • 一、选题意义8
  • 二、学术史回顾8-15
  • 三、基本框架15
  • 四、创新与不足15-17
  • 第一章 桓谭其人与《新论》其书17-29
  • 第一节 桓谭其人17-20
  • 一、生平概况17-18
  • 二、与刘歆、扬雄、王莽关系18-20
  • 第二节 《新论》及其主要内容20-29
  • 一、流传和辑佚20-22
  • 二、主要内容22-29
  • 第二章 桓谭与两汉之际儒生群体的选择29-46
  • 第一节 儒生与两汉之际政权更迭29-35
  • 一、儒生对西汉末年社会危机的应对29-33
  • 二、儒生为王莽“颂德献符”33-35
  • 第二节 儒生与王莽、刘秀的关系35-39
  • 一、王莽“深得人心”35-37
  • 二、刘秀“儒者气象”37-39
  • 第三节 刘秀“吏化”儒生39-46
  • 一、“退功臣而进文吏”39-41
  • 二、“课以吏职”41-43
  • 三、儒学的新走向43-46
  • 第三章 桓谭“过新”与刘秀的“汉氏复兴”46-56
  • 第一节 桓谭对王莽天命观的认识46-51
  • 一、“汉运将终”说与“汉家尧后”说46-48
  • 二、儒生对新莽天命的拥护48-51
  • 第二节 桓谭对刘秀天命观的认识51-56
  • 一、“人心思汉”思潮51-52
  • 二、桓谭“过新”与刘秀的分歧52-56
  • 第四章 桓谭“不读谶”与刘秀的“宣布图谶于天下”56-70
  • 第一节 桓谭、刘秀与谶纬56-63
  • 一、两汉之际谶纬思潮概述56-59
  • 二、桓谭在王莽时期“读谶”59-61
  • 三、刘秀利用谶纬61-63
  • 第二节 桓谭之“不读谶”63-70
  • 一、桓谭在刘秀时期“不读谶”63-65
  • 二、刘秀“宣布图谶于天下”65-67
  • 三、桓谭、刘秀对谶纬功能的认识差异67-70
  • 结语70-72
  • 参考文献72-80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80-81
  • 后记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桂华,张子龙;列宁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简评《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赵明义;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梁碧,曾建平;西方主客二分论的历史命运[J];求索;2004年05期

4 曾盛林;《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评介[J];哲学动态;1992年12期

5 董艾辉;对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辩证理解[J];湖南社会科学;1998年03期

6 周舜南;法家的基本精神与历史命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7 杨敏;;人本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8 陆杰荣;论“哲学境界”的历史命运与时代呼唤[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3期

9 王东;;对列宁哲学思想的新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02期

10 萧焘;哲学的历史命运[J];学海;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厚诚;;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李奇林;;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京平;独特的历史命运 特色的发展道路[N];北京日报;2013年

2 蔡金发;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N];福建日报;2001年

3 石一宁;向着“燃烧而清醒”之境[N];文艺报;2003年

4 宋炳辉;“新月”群体的历史命运及其文化贡献[N];文艺报;2013年

5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振良;金融危机会不会完善资本主义[N];解放日报;2010年

6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梁鸿;行动者有力量[N];东方早报;2011年

7 本报评论员;始终不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人民日报;2013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尚杰;“克己复礼”可能吗?[N];人民政协报;2011年

9 纪宝成;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历史命运[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孙瑛辉;振兴中华的历史传承[N];吉林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晓君;两汉之际政治转折与桓谭历史命运[D];苏州大学;2016年

2 杨刚;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3 郑永高;从《史记》《汉书》看西汉刘氏宗室的历史命运[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两汉之际政治转折与桓谭历史命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6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446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b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