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向
本文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的研究范式随着时空环境的改变完成了两次重大转向:首先是20世纪80年代保罗·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使美国中国学研究视角由注重西方外力冲击转向中国内部发展,完成"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的第一次转向;进入21世纪,美国中国学的研究显现出由综合化走向碎片化,由中心化走向非中心化的趋势,可以被视为由"中国中心观"到"后现代主义"的第二次转向。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美国中国学 西方中心论 中国中心观 后现代主义 非中心观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一、“西方中心论”——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传统范式(一)冲击-反应模式冲击-反应模式是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最早提出的,它是将西方社会假设成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社会,而中国是一个长期处在停滞状态的传统社会,只有通过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刺激,才能使中国的发展摆脱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伟希;全球视野与本土意识——走向21世纪的中国学研究[J];探索与争鸣;2000年02期
2 曹景文;德国中国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周桂钿;日本的中国学研究[J];哲学动态;2004年01期
4 裴宜理,黄育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的中国学研究:50年[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5 高永根,吴莲姬;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动向与课题[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6 何培忠;日本中国学研究考察记(一)——访中国研究所[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7 于文兰;从成果统计看俄罗斯中国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特点[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8 欣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纪要[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9 汝信;开拓进取,促进国外中国学研究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10 李慎明;努力加强国外中国学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今山;;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研究[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2 曹景文;;中国学研究在英国[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3 梁怡;;浅谈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4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何馨;积极推进国外中国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蔡武;中国学研究与科学发展观[N];解放日报;2006年
3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韦磊;从《当代美国的“显学”》反思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N];北京日报;2008年
4 吴原元 华东师范大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记者 田晓玲;首次颁发中国学研究贡献奖[N];文汇报;2010年
6 刘宏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当代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特征和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胡言午;中国学研究关注中国经验的独特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张尼;世界中国学研究更关注现实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詹森·杨 Jason Young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新西兰当代中国研究中心 姜红 译;新西兰中国学研究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 褚艳红;以历史学为主的北美中国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艳艳;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吴成领;恒慕义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命一;论韩书瑞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3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503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