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日期: 2014-06-11 发布:
2013年9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当地民众的集体记忆、是历史的活化石,也是历史教学中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助推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适当引入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地方记忆,也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推动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用地方历史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通过课外实践和平时作业安排,鼓励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延伸教学空间。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28-02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通过对近现代历史主线的把握与脉络的梳理,发挥着对当代大学生群体进行国情教育、爱国精神培育和历史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勿庸讳言,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与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日益多元化,对大学课程的关注与重视度更多以实用性为取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拓展知识体系,抓住授课对象的眼球、拨动学习者的心弦,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中急需攻关的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1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各种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1] 山东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分布广泛,主要包括遍布山东各市、县、乡镇和村落的历史遗迹、历史故事、历史文献,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成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纪念碑、历史雕塑和档案馆等。近年来山东对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挖掘、整理和保护,并形成沂蒙的红色旅游资源。
1.1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当地民众的集体记忆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各个地区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对当地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俗习惯。在彼此的口耳相传中,它构成民众对当地的集体记忆,成为联系乡情和乡谊的纽带。它有助于激起地方人士对当地水土的深切缅怀,形成各地域宝贵的精神遗产。
1.2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的活化石
许多历史文化资源以物化的形态保留下来,并在山东省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挖掘与保护,当前,山东省各个地级市都建立了地方文史博物馆,并建设了一系列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文化部门不遗余力地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珍贵历史文物珍存其间,成为历史的活化石,民众感知、感悟历史有了更直观、简洁的途径。
1.3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学生的共鸣点
由于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接受了中国历史知识相对系统的学习,特别是对当地历史名人和历史故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些构成《纲要》课教学中的困境,对老师如何做好大学和中学历史知识的衔接提出了挑战。但相应的知识铺垫,也有助于唤起师生间的共鸣。因为共同的历史记忆,常常使师生间在具体事件的讲述中因为情感和地域的认同而形成更亲切的关系。
2 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历史长河是浩瀚无边、波澜壮阔的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与民众历史回忆,单靠三十余万字的《纲要》教材显然不能道尽历史变迁的曲折与魅力,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教材是各门学科体系的小地图,勾勒了最引人入胜的知识点及各专门知识间的关联,是学生们进入知识海洋探险的路线指南。但知悉每门学科的详细内容、探悉其内在奥秘,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必须结合丰富的相关参考文献,尤其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笔者根据院校所在地区的,结合山东和青岛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一方面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则通过课外实践和平时作业安排,鼓励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延伸教学空间。
2.1将教学知识与地方历史适时结合
作为青岛市的一般性院校,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以山东省内学生为主,因此注意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尤其是青岛在近代历史中曾两度引起全国性的重要运动,一是德占青岛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维新运动;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列强将德国在青岛及山东强占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激起五四运动,青岛不仅是殖民痛史的象征,也是民族抗争的标志,讲述青岛被侵占、被蹂躏的过程中,学生因地理位置的熟悉,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有更大的兴趣和认同。在谈到共产党强调实事求是才能解决社会问题时,结合青岛1930年代青岛市政府及所属各局1245名的职员学历构成中三分之一多的职员有中等学校以上学历,国民党政府精英治国却失败的情况,强调学生要关注社会现实、民生发展。讲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时,对烟台张裕酒厂的建立和发展、甲午战争前威海卫的北洋水师状况的讲授也引起相当学生的关注;对山东省内境内两条铁路的修建情况及对山东省经济区域影响的介绍也使学生对山东省内经济结构东西差异的现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共鸣。
2.2将历史问题通过地方资料答疑解惑
在批阅学生作业和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失败抱有很大的同情,部分学生将蒋介石视为伟大的民族英雄,认为国民党执政后一样会带领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如何看待国共两党建立政权的性质、比较双方的执政理念与实践差异,关系到学生历史思维的拓展、对国情的了解及至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介绍学生阅读历史人物传记的同时,尤其结合沂蒙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学习资料,播放《永恒――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纪录处,学生们对共产党在当地基层政权建设中的“豆选”、“满缸运动”、“扫盲运动”等活动鼓掌,也为民众付出的巨大牺牲而感叹。“抗日战争中,沂蒙山区420万人中有120万参加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孟良崮战役中,解放军参战部队20.5万人,而身后沂蒙支前群众达到92万”,“解放战争期间的142个战役中,山东人民支援了34个。”[2]莱阳龙旺庄唐和恩为支前步行4000余里,那根挑粮食的扁担成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在中国军事革命纪念馆中。相信群众、动员群众与保护群众和服务群众不仅使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保甲制度和税赋沉重形成对照,也成为共产党走向胜利的坚实基础。对乳山地雷战、泰山武工队、沂蒙六姐妹、妇救会搭人桥等民众英勇抗战、支持共产党的故事,山东各地同学耳熟能详,无需多言,便很快会调动同学们的知识积累与情感投入。 讲述地方历史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起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油然生出对家乡的关注与热爱,从而在家事与国事的联结中,增强了地方与国家的自豪感。当然,在《纲要》课的教学进程中引介地方历史知识要围绕教学大纲适当、适时、适量,切忌喧宾夺主,否则将中国史窄化为地方史。
3 走近历史现场,拓展教学渠道
《纲要》课程的教材高度概括、凝练,时间跨度较大,历史事件纷繁复杂,而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如何兼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授课时间的有限性、避免空洞与泛化,是任课教师的一大难题。在当前教育改革提倡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要求下,以全国统一教材为基础,辅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可使教学内容更加饱满,同时也有助于增加教学的实践性。
3.1课内以课外为依托,走入历史现场
社会实践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各地历史文化资源的课堂讲授,能激起同学们的关注,而对其进行实地考察,则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在青岛的档案馆和博物馆中,保存着德国、日本侵占青岛的宝贵文献,每到国庆或五一假期,我便根据授课内容,将殖民遗迹――工业发展――名人故居作为增进近代青岛历史的主线,建议学生对市博物馆、市档案馆、啤酒博物馆、德县路德国文化街和小渔山文化名人街等进行探访,提供给学生详细的历史路线考察图和公交路线图。对其他地方的历史古迹则提供各地古迹指南,指导学生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实地考察寻访。这些课外实践考察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也有助于学生增进对国情的了解,强化时代责任感。
3.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开展社会调查
由于《纲要》课程内容的复杂与宏大,学生们常常觉得历史与现实间没有切实关联,为此,在平时作业的布置中,我特别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主题对家乡或家庭变迁进行社会调查,将静态的教材内容与动态的地方发展进行结合。学生们或是采访家乡或家庭中的长辈,或采访相关历史事件中仍健在的亲历亲闻者,或是对家乡或家庭中衣、食、住、行、风俗、观念等的变迁进行全面或某一方面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建议图文并茂,并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录音录像,制作成声像兼备的PPT,将优秀作品进行课堂展示。每年的《纲要》课讲授中,学生作品展示与宣读是师生们最激动人心的一个交流机会,不仅推动同学们对历史变迁的了解,更锻炼了学生们开拓知识、社会调研的能力,也是师生间由陌生到亲切的助推器。
总之,对于学生而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现场感、亲近性和易得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地方资源的适时引用,既充实了教学内容,更易激起学生共鸣。同时,老师借助地方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和研究型教学,在高校与社会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沟通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在历史考察与社会调研中培养了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现场感与时代使命感。
参考文献:
[1]严考亮.利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J]. 教育与职业,2011(33).
[2]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永恒――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1、13.
作者简介:柳敏(1974-),湖北武汉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赵丹(1978-),吉林磐石人,历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快速投稿通道
本文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2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5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