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新历史主义中国化的文学接受

发布时间:2016-05-31 21:06

  本文关键词:新历史主义中国化的文学接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辽宁大学》 2014年

新历史主义中国化的文学接受

王晨  

【摘要】:新历史主义发端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是当代文学领域内颇有影响的文化思潮。它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经典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等西方诸多文艺理论,打破了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界限,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对文化与文学,历史与文学,社会与文学等问题作了探索和研究,其自身的包容性和大胆突破的勇气展现了一种文学乃至文化研究的宽宏气度,展现了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更开放的研究姿态。80年代,新历史主义被引进中国。这种崭新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为处于文化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新历史主义自身的发展空间和独特视角与本土血统达到了某种内在的契合,并与其逐渐融合,进而吸收转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历史主义文学道路。 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理论探源、新历史小说的创作特征、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成和应用以及对新历史主义文学发展道路阶段性反思等层面,考量中国新历史主义文学的发展道路。 第一部分从新历史主义主要理论和本土引介入手,试图对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传播研究情况做一个概括和梳理;阐释新历史主义的突破点和创新点,对译介、传播、研究及反思的情况做了简述;分析了新历史主义作为形式主义风潮的反对者出现,它的理论主张的独特之处,以及在本土传播研究工作的过程。 第二部分关注的是具有新历史主义特征的本土文艺创作情况。主要以带有新历史主义色彩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虽然新历史主义的登陆与本土的文学创作有时间上的差异,但是这些本土萌发的文学产物却内在地契合了其理论特征,可以运用其理论资源和方法来支持与归结。新历史主义为文学创作实践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对其发展进程起到了影响和推动作用。这种推动和影响,既为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意义导向,也加速了其自身的本土化进程。 第三部分阐述的是中国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成和发展。该部分注重本土语境的理性接受和转化应用。新历史主义以其新颖的文学历史观和立体的批评方法,为文学批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理论视野,发散的思维方式和动态的解读观念。国人基于自身环境变换下的本土生发和需要,对新历史主义采取了客观的接受态度,并且经过消化结合,发展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式文学批评。 第四部分是分析了新历史主义文学发展阶段性反思的情况。新历史主义在经过热情的实验之后,渐渐沉淀。面临以后的发展道路,开始了新一轮的分化和变异,,在这个过程中,有困惑,有解答;有深入,有复归。中国化了的新历史主义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文学现象。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宁;历史·文本·意识形态——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2 吴景明;;论新历史主义小说对传统历史小说的反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颜敏;;破碎与重构——第四章 颓败的历史景观:新历史主义小说[J];创作评谭;1997年03期

4 孙先科;“新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特征[J];当代文坛;1995年06期

5 王岳川;重写文学史与新历史精神[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6期

6 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1期

7 吴戈;新历史主义的崛起与承诺[J];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06期

8 赵稀方;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述[J];东南学术;2003年04期

9 王岳川;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盲区[J];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10 张清华;莫言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为例[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文;在“传统”中寻找“现代”——浅谈汪曾祺“聊斋新义”系列小说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改写[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2 陈长书;从《续黄粱》与《枕中记》的对比中浅析《聊斋志异》的民间基质[J];蒲松龄研究;2005年01期

3 颜水生;;论“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及其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孙斐娟;;论十七年诗歌的文学史书写[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5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黄书泉;“我”与“我们”——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类书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黄书泉;;新时期文学:怎一个“颓废”了得——与《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作者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王宗峰;赵修广;;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的几点思考——向张器友等先生请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历史记忆的文学阐释——围绕《棋王》的前前后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黄平;;“文本”与“人”的歧途——“新批评”与八十年代“文学本体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4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常静;;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风格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7 刘广远;;狂欢化:莫言小说的话语方式——试论《四十一炮》[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郝明工;;世纪文学的中国命名——关于“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的若干思考[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毕光明;;文学面对现实的两种姿态——以“底层叙事”为例[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章罗生;谭平;;近年报告文学创作审美新变一瞥——以赵瑜和《革命百里洲》为中心视点[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周玉英;陈染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石洁;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及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福克纳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小吉;论余华小说中的“父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阳;张承志小说创作——生命与灵魂的超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丽伟;深层呼唤与别样的叙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顾秀阳;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忠实;《白鹿原》[J];传媒;2001年02期

2 孙先科;“新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特征[J];当代文坛;1995年06期

3 赵联成;历史母题的解构——新历史题材小说泛论[J];当代文坛;1997年01期

4 韩毓海;“悲剧的诞生”与“谎言的衰朽”——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及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问题[J];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02期

5 王岳川;重写文学史与新历史精神[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6期

6 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1期

7 莫言 ,王尧;从《红高粱》到《檀香刑》[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1期

8 吴戈;新历史主义的崛起与承诺[J];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06期

9 赵稀方;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述[J];东南学术;2003年04期

10 王岳川;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盲区[J];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进,高红霞;论新历史主义的逸闻主义──触摸真实与“反历史”[J];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张进,刘雪芹;论新历史主义的读者接受观念[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4期

3 邱艳;对历史的解构与重铸——论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及对中国二十世纪后期文学产生的影响[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赵国新;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说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周斌;;从原型理论的视角看新历史主义批评[J];创作评谭;2004年08期

6 徐勇;新历史主义批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曾耀农;新历史主义与新时期影视[J];天府新论;2005年04期

8 张进;“批评工程论”——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当代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01期

9 董学文;;文学的历史观与“新历史主义”[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10 李蕊;卜玉伟;;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概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向天渊;;“文史互通”与“诗史互证”[A];东方丛刊(1998年第2辑 总第二十四辑)[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东方;[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贺绍俊 评论家;[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3 陈晓明;[N];文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秀娟;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洋;解构与建构: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与演进[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秀娟;略论新历史主义批评的文论观[D];新疆大学;2003年

3 崔丹;新历史主义再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程姝;互文理论与新历史主义文本观[D];兰州大学;2008年

5 张玲;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解析《灿烂千阳》[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王晨;新历史主义中国化的文学接受[D];辽宁大学;2014年

7 李慧;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D];山东大学;2006年

8 张慧敏;新历史主义视阈中的当代历史剧[D];兰州大学;2007年

9 王晓通;新历史主义与新历史电影[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源;解构与重铸的历史[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新历史主义中国化的文学接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2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52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8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