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按察使的演变
本文关键词:略论按察使的演变
【摘要】:按察使作为一种职官出现在唐朝,唐代按察使主巡察。宋代按察使分路按察刑狱,职能由行政监察延伸到司法按劾领域。元代改按察使为肃政廉访使,进一步加强其监察职能,同时大大扩展了其他职能。明代按察使为行省主官,分管司法。清代按察使仍然主管司法,但逐渐沦为督抚的属官,职责日渐庞杂。清末新政中改按察使为提法使,实现司法审判与司法行政的分离,促进了提法使职掌的单一化,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随着清朝灭亡,按察使制度随之消亡。
【作者单位】: 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按察使 朝代 发展
【分类号】:K207
【正文快照】: 在唐代以来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按察使在历代地方官制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长期以来,学界对按察使的研究相当薄弱。近年来,对按察使的研究日渐展开,学者们主要关注清代按察使的研究,尤其在订正清代按察使表中按察使任职信息诸方面成果颇丰;另外,在清代按察使职掌的演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洪军;;从按察使职责的变化看晚清社会变迁[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孙洪军;高廷爱;;按察使与晚清省级外交机构的演化[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3 孙洪军;李明睿;;晚清社会治安与按察使[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3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4 马振方;;《胭脂》《折狱》虚实辨析——兼谈《聊斋志异》中的真人假事小说[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5 邹宗良;解新颜;;“姑奶奶”、“关圣帝君”与“金龙四大王”——再论《醒世姻缘传》康熙年间成书说之不能成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6 陈郑;;清初赋税事件对蒲松龄生活与作品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7 贺根民;;《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考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8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9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10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3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5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6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7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8 穆从贺;;冯煦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9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8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卢莹;清代东北地区物产变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崔蕾;满族舒穆禄氏研究与资料整理[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迟云飞;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满汉畛域问题[J];近代史研究;2001年05期
2 章燕;;清代官员“禁讼累”的司法要诀[J];文史知识;2012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筱丹;清末新政研究述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2期
2 赵朝峰;清末新政与中国农业近代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于湘琳;浅议清末新政[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陈勇勤;清末新政的思想基础[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徐江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起步——试评清末新政的历史地位[J];改革与战略;2002年10期
6 吴宝晓;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的起源——兼论清末新政的多种动机及其影响[J];历史档案;2002年04期
7 朱丹彤,徐晓旭;清末新政中存在的矛盾及其对后来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8 崔志海;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3年04期
9 赵云田;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军事改革[J];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04期
10 马同五;论清末新政对我国政治发展的积极影响[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陆兴龙;;《清末新政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2 史全生;;清末新政是一柄双刃剑[A];近代中国(第十九辑)[C];2009年
3 崔志海;;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简述[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4 李细珠;;清末新政、立宪与革命研究的几个问题[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C];2014年
5 郭绪印;;评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关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6 康春华;许新民;;清末新政与云南辛亥革命[A];云南省社科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细珠;关于清末新政研究的几点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殷俊玲;清末新政与民变浅谈[N];光明日报;2002年
3 李学峰;30年来清末新政研究述评[N];团结报;2009年
4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熊月之;清末新政与危机的纠结[N];文汇报;2011年
5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戴鞍钢;清末新政的困局和末路[N];团结报;2013年
6 许晨亭;清末新政与地方社会的慈善事业[N];中国社会报;2013年
7 汤万君 魏甫华;“身贵自由,,国贵自主”[N];深圳商报;2003年
8 王频 葛玉红;换个角度看清末新政[N];光明日报;2007年
9 赵林凤;对清末新政的再思考[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高放;清末新政的成败[N];学习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奎;清末商部农工商部与社会经济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海萍;论清末新政中的集权[D];扬州大学;2008年
2 蔡贤体;驻外使臣与清末新政[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苏明强;清末新政与中国早期城市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丛丛;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初步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魏立永;林绍年与清末新政[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冯荣;试论清末新政的矛盾[D];吉林大学;2005年
8 孙国雁;清末新政与移风易俗[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靳丽波;清末新政中的统治阶级政争[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王洪涛;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D];西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69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56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