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唐代浙江西道入幕士人群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2 17:25

  本文关键词:唐代浙江西道入幕士人群体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浙江西道 入幕士人 唐宋变革


【摘要】:唐代中后期处于唐宋变革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安史之乱后,地方势力兴起,藩镇问题逐渐凸显。浙江西道地处狭义上的江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经济优势,成为这一时期地方财赋重镇的代表。本文以浙西入幕士人这一群体为切入点,从政治、社会两个层面对浙西与中央的关系变动进行考察,试探讨浙西地区在转型时期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文章除绪论、结语外,正文部分共四章。第一章从辖境和人口两个要素入手,探讨了浙西地理环境与地位变动之间的关系。通过绘图、统计,可以发现在浙西统辖期间各州县地位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唐代宗大历年间及唐武宗会昌年间变动幅度明显较大,这与此时的人口变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者,这两个时期浙西人口变动较大;二者,人口数的变化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第二章主要从浙西入幕士人的出身、入幕前所任职位及入幕缘由三个角度,探讨这一群体的背景情况。通过统计:一、浙西入幕士人中,科举出身者占到总数的近一半,此时科举出身逐渐成为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径;门荫出身者所占比例极少,此时的世族之家已经很难形成诸如魏晋时期绵延数代的大族;而剩余的半数出身无考者,或为望姓之子弟,或为饱学之文士,亦或是居于江淮之士人。二、士人入浙西幕府前初任之官多为中央及地方基层文官或中央近基层文官;且初任之官后,有直接入浙西幕府任职者,亦有经几转方入浙西幕府任职者。三、士人则是从自身的仕途发展,幕府与中央的关系,府主的才能与名望等因素考虑,选择了入浙西幕府中任职。第三章论述了浙西入幕士人在幕府中的任职、带职及出幕后的迁转情况。通过表格统计可知,浙西入幕士人多担任副使、行军司马、判官等文职,且任职期间又常以试、兼、检校等形式带有朝衔或宪衔;士人出浙西幕府后,有迁入中央任文职者、有转任地方州县长官者、有转入他镇幕府中任职者,还有少数因乱退居者。在唐僖宗朝以前,士人尚能从浙西幕府迁入中央,而在僖宗朝以后则鲜有入中央任职者;这与唐末铨选失序、各地起义、社会动荡密切相关。第四章则是从浙西入幕士人的婚姻形态与社会交往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一群体的社会特征。据统计分析:浙西入幕士人仍重视门第婚姻,且夫妻离异者占少数,多数夫妻都重礼仪、守礼法,其中还有不少二娶、三娶的再婚现象;而交往对象则兼具儒、释、道三家,或通过诗歌唱和、宴饮集会结交名公,或淡然洒脱、寄情山水,追求内心的宁静。
【关键词】:浙江西道 入幕士人 唐宋变革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5
  • 第一章 浙西地理环境与地位的变动15-27
  • 第一节 辖境与地位的变动15-22
  • 第二节 区域人口的分布及变迁22-27
  • 第二章 士人入浙西幕府的背景27-38
  • 第一节 浙西入幕士人的出身27-31
  • 第二节 士人入浙西幕府前所任职务31-36
  • 第三节 士人入浙西幕府的缘由36-38
  • 第三章 士人在浙西幕府的任职、带职及迁转38-45
  • 第一节 士人入浙西幕府后的任职与带职情况38-42
  • 第二节 士人出浙西幕府后的迁转状况42-45
  • 第四章 浙西入幕士人的社会特征45-53
  • 第一节 浙西入幕士人的婚姻形态45-50
  • 第二节 浙西入幕士人的社会交往50-53
  • 结语53-55
  • 参考文献55-60
  • 附表60-69
  • 致谢6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鞠岩;;贾至中书制诰与唐代古文运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李全德;;从堂帖到省札——略论唐宋时期宰相处理政务的文书之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何易展;;唐代巴蜀文人仲子陵生平考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黄亮文;;法、俄藏敦煌书仪相关写卷叙录[J];敦煌学辑刊;2010年02期

5 李博昊;;温庭筠“乞索于扬子院”原因考[J];飞天;2011年10期

6 艾永明;;唐代立法中的监督制约机制[J];法学;2011年01期

7 张鑫;;论唐朝宰辅系统中的“加号”现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8 田志光;;北宋前期宰相官衔新探[J];北大史学;2010年00期

9 冯培红;;唐五代参谋考略[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10 霍志军;;唐代弹劾文文体及源流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翔;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汪家华;唐代长史述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黎文丽;唐代校书郎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梁瑞;唐代流贬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任飞;唐代太常、教坊乐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邰三亲;唐代河东裴氏与文学[D];西北大学;2011年

8 赵晨昕;唐代宦官权力的制度解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孙孝伟;金朝宰相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傅绍良;唐代谏官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晶;唐代五坊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陶俊杰;唐代公厨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坤;唐“建中之乱”前期河朔战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杰;唐代荐举制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伟歌;唐代掖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程乐;唐代方镇使府僚佐与笔记小说[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陆文洋;唐代中后期诸镇幕府中的校书郎[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任石;唐代朝谒班序与台谏地位[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谭兴亮;唐代西州法律制度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10 万广;唐德顺宪三朝中枢体制若干问题探研[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62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662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9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