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他者的自身——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认识与认同
本文关键词:作为他者的自身——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认识与认同
【摘要】: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是改造中国,但是,这个运动的中坚力量缺乏关于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充分知识,亦相信认识中国并无必要,而从直觉和经验出发,依照有关西方社会的简单知识,对中国社会做出了基本负面的直至全盘否定的判断。这样,他们就在心态上和责任上将中国当作一个与自身无关的他者,由此获得对它进行全面批判和彻底改造的理由和正当性。同时,在方法论和态度上,他们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的问题,采用了乌托邦主义的方案。这样的心态和方法造成了致命的盲区,回避了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关键问题,即新的认同的建立。这个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因此,新文化运动的任务也就没有最终完成。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自身 他者 认同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作者韩水法,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北京100871)。本文的主旨,是从方法论上探讨新文化运动时期国人有关中国认识的态度、知识背景、方法及其相互影响。在这样一种视角下,本文包含三个维度的考察。首先,它是关于中国历史和社会认识的方法论研究,这同时也就关涉中国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国文;;不同样态的乌托邦类型及其可能[J];理论探讨;2008年03期
2 路易斯·比略罗;周云帆;;乌托邦的三重混淆[J];第欧根尼;2008年01期
3 雷艳;;美丽新世界的悖论——源于历史主义的乌托邦主义批判[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王玮;;彼岸没有理想国——从《乌托邦彼岸》看汤姆·斯托帕眼中的乌托邦主义[J];外国文学;2010年06期
5 王海洲;;乌托邦[J];东方艺术;2007年14期
6 张汝伦;柏林和乌托邦[J];读书;1999年07期
7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王逢振;;“现时乌托邦”和“多种多样的乌托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夏凡;;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范畴再评价[J];学习与探索;2006年02期
9 耿传明;;清末民初乌托邦文学的类型、源流与文化心理考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宋阔;;乌托邦精神重建:马克思哲学的使命[J];林区教学;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时工;;光明之子的乌托邦情结——尼布尔与马克思主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颜炼军;城市愿景与退步的乌托邦[N];经济观察报;2014年
2 王建设 洛阳师范学院哲学与科技文化研究所;霍华德·西格与技术乌托邦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康之;总体性与乌托邦[D];中国人民大学;199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琪;论蒋韵小说中的乌托邦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63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663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