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书》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03:27
本文关键词:春秋《书》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春秋时期 《尚书》学 《左传》 《国语》 发展
【摘要】:由于《尚书》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其成书、流传及应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及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并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学问——《尚书》学。《书》学内容广博,思想深奥,其所记载的三代时期古圣先贤治政理念对后世国家政治皆产生了重要影响。三代之后的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各诸侯国统治者尤其重视将《书》学引入治政当中,这便客观上促进了《书》学的发展和完善。故本文研究春秋《书》学的发展概况,探究其发展轨迹,不仅可以展现春秋时期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思想特征,而且对探索《尚书》儒家经典地位的确立及对后世《书》学发展的影响具有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春秋《书》学的发展当以春秋史为本,而《左传》和《国语》两部历史著作又是探索春秋历史的主要参考资料,故本文将《左传》和《国语》作为立足点,整理分析《左传》《国语》中的春秋时人具体引、论《书》语的活动,主要从时间阶段、地域特征、引《书》主体、政治思想四个方面展现春秋《书》学发展的阶段性、地域性、主体性和思想性特征,进而较为全面地探讨春秋《书》学的发展概况。从时间来看,春秋早中后期不同阶段时人引、论《书》的数量各有不同,早期用《书》相对较少,于中期达到鼎盛,后期较中期有所减少,但在鲁昭公时期时人引《书》活动较为密集,此后则逐渐进入低迷期,《书》学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地域来看,受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书》学在各诸侯国的发展状况各有不同,其中晋国、周王朝、鲁国和郑国的《书》学发展相对较盛。本文通过各国引《书》实例对此进行了说明并结合各国历史文化背景对其原因展开了初步探讨。从引《书》人物来看,春秋时人的引、论《书》活动以执政卿大夫为主。执政卿大夫对《书》学的广泛征引和应用,不仅使其成为推动《书》学发展的主体,也展现了其作为春秋文化引领者的绝对地位。另外《左传》《国语》中未有国别之分的“君子”引《书》活动也较多,本文在厘清“君子”指代者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君子曰”之《书》学对春秋《书》学发展的作用。从思想来看,《尚书》思想丰富精奥,其政治思想更是中国早期行政思想的发轫,本文主要从天命思想、君德思想、民本思想三个方面研究《尚书》政治思想对春秋时期的影响,探究其对中国数千年政治理想的建立及后世《书》学思想发展的重大影响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春秋时期 《尚书》学 《左传》 《国语》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21.0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2
- 第一章 春秋《书》学发展的阶段性12-29
- 第一节 春秋时代年限的界定12-14
- 第二节 春秋分期及其引《书》概述14-19
- 第三节 春秋《书》学的阶段性发展19-29
- 第二章 春秋《书》学发展的地域性29-44
- 第一节 春秋各国引《书》概论29-30
- 第二节 春秋周王朝《书》学发展考论30-33
- 第三节 春秋晋国《书》学发展例证考述33-35
- 第四节 春秋鲁国《书》学发展例证考述35-38
- 第五节 春秋郑国《书》学发展例证考述38-39
- 第六节 春秋《书》学发展的地域性原因探讨39-44
- 第三章 推动春秋《书》学发展的主体44-60
- 第一节 春秋时代的文化主体——执政卿大夫44-46
- 第二节 执政卿大夫是推动春秋《书》学发展的主体46-55
- 第三节 《左传》《国语》中“君子曰”之《书》学55-60
- 第四章 《尚书》政治思想在春秋时期的传播60-80
- 第一节 《尚书》天命思想及其对春秋时期的影响60-67
- 第二节 《尚书》君德思想及其对春秋时期的影响67-73
- 第三节 《尚书》民本思想及其对春秋时期的影响73-80
- 结语80-82
- 参考文献82-85
- 致谢85-86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士远;;《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摭谈[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董治安;汉代《书》的承传与《书》学的演化——《两汉全书》编纂杂识之一[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马士远;;试论秦代《书》学局面的新变[J];社会科学家;2008年09期
4 钱宗武;《说文》引《书》异文研究[J];益阳师专学报;1996年03期
5 马士远;;出土文献称说《书》及其篇名现象考论[J];齐鲁学刊;2007年03期
6 漆子扬;;甘肃历代《诗》《书》类古籍文献题录[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7 李迪明;;“本之”试析[J];语文教学通讯;1991年11期
8 于植元;再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J];中国图书评论;1995年06期
9 蓝棣之;;含义丰富在深层——《书》赏析[J];语文学习;1992年06期
10 张荣明;《书》、《诗》中“哲”义小考[J];管子学刊;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
本文编号:710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710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