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注《仪礼》今古文正误考略
本文关键词:郑玄注《仪礼》今古文正误考略
【摘要】:郑玄注释《仪礼》,往往对该书中的今古文字有着明确的判定。然而在中国古代,古今文字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写法,郑玄以当时所见有限的文献而作出的今、古判断,难免有所偏差,而后人因为缺少相关的文献资料,所以每每将此偏差之见仍奉为经典而加以引证。本文利用近年来的出土文献及古代汉碑、汉石经、字书、韵书等相关资源,就《仪礼》中郑玄所注四十例今古文字作一番正误的考证。在此基础上认为,研究《仪礼》首先应审视今古文本的差异,同时认为汉代学者们最初对古今之争并不具有明确意识,后由于外在因素的刺激,此种争论成为"学"与"术"之争。这样的争论一方面起着传播经学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扭曲甚至阻碍了经学的重建。而且,汉代学者往往以古今文字混杂的方式研究经学,古今之争在东汉末年渐渐消失,所以,不宜夸大古今之争在汉代经学研究中的作用。最后,文章认为,以汉石经为模版来判定文字之古今也并不确切。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 郑玄 仪礼 今古文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项目批准号:12&ZD13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9
【正文快照】: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锷;《仪礼》白文经版本考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01期
2 彭林;;贯串生死的人生礼仪——《仪礼》[J];文史知识;2002年06期
3 王锷;汉代的《仪礼》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4 王锷;《仪礼》中之“侧”字解[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03期
5 马增强;《仪礼》研究及其意义[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杨天宇;郑玄校《仪礼》兼采今古文的三原则——合理的原则、符合规范的原则和存古字的原则[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杨天宇;郑玄校《仪礼》兼采今古文的二原则——字义贴切的原则和习用易晓的原则[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汪梅枝;;近二十年来《仪礼》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年08期
9 刘海霞;;现代研究《仪礼》的意义——兼谈现代礼仪制度下的《仪礼》[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买靳;;试论《仪礼》中的家臣[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范常喜;;《仪礼》郑注“古文”研究疏失举隅[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2 许子滨;;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詹子庆;《仪礼》:古代贵族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N];光明日报;2001年
2 媒体人,专栏作家 阿子;先秦婚宴初级入门读本[N];东方早报;2011年
3 项阳;接通文明传统 探索新时期礼乐体系[N];中国文化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增强;《仪礼》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竹青;由《仪礼》与《礼记》的比较论先秦丧礼制度之变[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志娜;《仪礼》郑注考[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王楠;《仪礼》中记文与经文的关系简析[D];郑州大学;2013年
4 舒倩;《仪礼》动词语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5 赵卫东;礼制礼仪礼俗的互动与中国传统社会[D];山西大学;2011年
6 张红;《仪礼》祭祀词语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宗霖;《仪礼》中的礼仪用字与传统礼仪文化的特点[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樊华杰;《仪礼》乡饮酒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王薇;《仪礼》名物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孟美菊;武威汉简《仪礼》异文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148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714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