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三国志》多回护”说辨析

发布时间:2017-08-24 11:00

  本文关键词:“《三国志》多回护”说辨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三国志》 正统观 回护说 史书体例


【摘要】:正闰说一直是三国时期史书编撰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个问题直到晋朝统一时也未能得到解决。后来陈寿作《三国志》,予魏主“纪”,吴、蜀二主“传”。后世研究者多据此认为陈寿身处晋朝,不得不以晋为尊,以晋为尊就必须承认禅位于晋的曹魏的正统性。既然以魏为正统、为魏晋回护,那么吴、蜀两国自然就被视为闰朝了。此观点至今依旧颇有影响力。但是通过《魏书》中对曹氏的出身、淫逸残暴、对士人的迫害,特别是逼迫汉帝退位、代汉自立的载述可以看出,陈寿非但没有为曹魏回护,反而暴露出曹氏飞扬跋扈、目无君主的一面。对于晋朝篡魏,在《三国志》中也散落可见,陈寿并没有因为自己身处晋朝、迫于晋廷的淫威而有所掩饰。另外,《三国志》中也没有打压蜀汉政权的意味,而这并不代表陈寿原为蜀汉遗民就推崇蜀汉政权、对其避讳,该书对蜀汉人物负面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就是最有利的说明。至于吴国,就更没有避讳的意味了。正是因为《三国志》没有所谓的正闰说,不存在为任何一方隐恶、回护,所以它在体例编排、人物传记、吴蜀两国的国号及纪年方式和交汇事件的记录上能够客观记录历史,还原三国时代历史的真正面目。针对三国时期的特殊形势,陈寿吸纳传统史书的编撰方法,将纪传体与国别体融为一体,开创了一种新的史书体例,而这种新的体例体现了陈寿独立的史学思想:他敢于破除史书中的正统观、溢美隐恶思想,将当时并立的曹魏、蜀汉、东吴三方割据政权置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上来看待。所以说陈寿确实是一位秉笔直书的史学家,《三国志》确实是一部治史公允的史著。而陈寿所开创的这种修史方法也对后世,尤其是分裂时代史书的修撰、编排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三国志》 正统观 回护说 史书体例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36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20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11-12
  • 二、陈寿史学思想研究现状12-18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18
  •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18-20
  • 第一章 回护说漩涡中的《三国志》20-32
  • 第一节 《三国志》创作历史背景20-25
  • 一、陈寿其人及其学术著作20-21
  • 二、《三国志》创作历史背景与内容21-25
  • 第二节 为魏晋回护说25-29
  • 第三节 尊蜀说29-32
  • 第二章 《三国志》回护说辩驳32-68
  • 第一节 不为魏回护32-43
  • 一、《魏书》中的直书记载32-39
  • 二、《蜀书》、《吴书》之抑魏39-43
  • 第二节 为晋回护说辩驳43-51
  • 一、不避晋帝名讳43-45
  • 二、三马同槽与陈寿秉笔直书45-51
  • 第三节 驳尊蜀说51-59
  • 一、不避蜀主名讳51
  • 二、《蜀书》之实录51-59
  • 第四节 不为吴避讳59-67
  • 小结67-68
  • 第三章 论陈寿治史之公允68-83
  • 第一节 《三国志》的编排与魏、蜀、吴地位68-69
  • 第二节 人物传记所见公允治史思想69-74
  • 一、帝王、妃嫔传69-72
  • 二、其他人物传记72-74
  • 第三节 吴蜀两国国号、纪年方式载录中蕴含的平等思想74-79
  • 一、蜀汉政权的国号、纪年方式74-77
  • 二、吴政权的国号、纪年方式77-79
  • 第四节 魏、蜀、吴交织事件的记述与陈寿的平等公允思想79-82
  • 小结82-83
  • 第四章 国别式纪传体体例与陈寿的正统观83-90
  • 第一节 传统史书体例与正统观83-86
  • 第二节 《三国志》的体例与正统观86-90
  • 余论:《三国志》国别式纪传体体例对后世史书编撰的影响90-92
  • 参考文献92-9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99-100
  • 致谢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泳准;关于《三国志》韩译工作的思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05期

2 高明;近二十年来国内《三国志》词语研究述评[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董广伟;;《三国志》“德”命题论略[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徐澄,,成纯;《三国志》词语札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5 孙维梓;;外国幽默画[J];父母必读;1995年09期

6 章惠康;记述三国史的著名史籍——《三国志》述评[J];衡水师专学报(综合版);2000年02期

7 李纯蛟;《三国志》书法略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8 李玄玉;释《三国志》的“□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9 崔泳■,苏杰;《三国志》重言词略说[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王文晖,司马朝军;近二十年来三国史与《三国志》研究现状的定量分析[J];史学月刊;200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小平;;《三国志》校释札记[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王瑟;最早《三国志》手抄本存于新疆[N];光明日报;2014年

2 陈虎;总揽全局文质辨洽的《三国志》[N];光明日报;2001年

3 徐宗文;小议《三国志》“裴注”的真实性[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傅光明;史亦小说?小说亦史?[N];中国邮政报;2005年

5 颜之江;古扶余人风俗面面观[N];吉林日报;2002年

6 吴金华;曹操是“宽宏大量的”吗[N];文汇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易立权;陈寿精神[N];南充日报;2010年

8 77296部队政治委员 梅才华;由刘备失败看感情与原则[N];解放军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凌霞;《三国志》专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崔泳准;《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阎玉文;《三国志》复音词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肖瑜;《三国志》古写本用字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文雅;论诸葛亮形象的演变[D];渤海大学;2015年

2 王双岭;吉川英治《三国志》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凯旋;“《三国志》多回护”说辨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绍唐;《三国志》关键人物评价辨疑[D];兰州大学;2007年

5 刘小姣;《三国志》战争描写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曾明奎;《三国志》赞颂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郑晓诗;《三国志》语气词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年

8 王宁;《三国志》及其史学价值[D];山东大学;2008年

9 胡艳娜;《三国志》裴注引别传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廖作芳;《三国志》历史领域本体的构建与推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308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7308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2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