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6 17:05

  本文关键词: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魏晋诗歌 史记 接受研究


【摘要】:与唐宋时期相比,《史记》在魏晋的影响并未呈现彬彬大盛之势。但是,魏晋时代依然是《史记》传播与接受的一个重要时期。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有名的乱世时代①。战乱和分裂的现实对人生命的压抑和摧残,为魏晋文人生命情绪的勃发和生命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契机。残酷的现实面前,魏晋文人卓然独立的人格更加鲜明;他们人性觉醒,在史料史籍的借用中消化个人情绪。而《史记》重要的历史典籍记载的大量鲜活的历史人物和本身的文学艺术魅力,使其成为魏晋文人诗歌创作取材的重要来源。 文章通过双线线索,探究魏晋诗歌对《史记》②的接受。一是隐性线索,以魏晋人心灵的探求与《史记》艺术魅力的心灵契合为出发点具体展开论述;二是显性线索,以魏晋诗歌的定量分析来展现魏晋诗歌对《史记》接受。双线贯穿全文,运用文艺接受美学理论,,分析魏晋诗歌特色,和《史记》在魏晋时期的对诗歌的具体影响;进一步展开对魏晋诗歌内在价值的分析和研究,以此丰富魏晋诗歌的研究领域。 全文由四章构成,第一章绪论,宏观确定本篇论文的研究的价值。 第二章魏晋诗歌对《史记》接受的背景,探究《史记》在魏晋时期的传播和接受的情况。随着魏晋文人思想的觉醒和个性的解放,文学自觉时代到来。该章从魏晋诗歌创作的客观背景着手,展现魏晋文人的自觉对历史史料史籍的消化及运用意义,由此初步确定本论文研究的可行性。 第三章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具体量化魏晋诗歌对《史记》接受的情况。通过对魏晋诗歌的定量分析,确定《史记》为魏晋诗歌提供创作素材,总结魏晋诗歌对《史记》接受的具体表现方式、特点。 第四章魏晋诗歌中的《史记》人物意象,侧重对人物意象的定性分析与总结。立足于论文第三章的定量统计,文章从魏晋文人人生观、价值观等分析入手,总结魏晋诗歌中反映的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趋势,并展现魏晋诗歌接受《史记》的时代特色;借以具体的诗人、诗歌举例分析,更加直观地论证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
【关键词】:魏晋诗歌 史记 接受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2;K20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1章 绪论8-13
  • 1.1 选题研究价值8-11
  • 1.2 本文的构想11-13
  • 第2章 魏晋时代对《史记》接受的背景13-19
  • 2.1 魏晋时代与魏晋诗歌创作13-14
  • 2.2 魏晋时代与《史记》的传播14-16
  • 2.3 魏晋时代《史记》的文学价值16-17
  • 2.4 魏晋人心灵探求与《史记》的文学魅力17-19
  • 第3章 魏晋诗歌对《史记》的接受19-28
  • 3.1 《史记》为魏晋诗歌提供文学素材19-26
  • 3.2 魏晋诗歌对《史记》接受的具体表现方式26-28
  • 第4章 魏晋诗歌接受《史记》的人物意象总结28-38
  • 4.1 魏晋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阐释28-30
  • 4.2 魏晋诗人及诗歌个案研究30-36
  • 4.2.1 阮籍咏怀诗对《史记》典故的接受30-31
  • 4.2.2 左思与司马迁卓然独立的精神31-34
  • 4.2.3 陶渊明的“士大夫”精神和司马迁的“不朽”精神34-36
  • 4.3 魏晋诗歌接受《史记》展现的时代特色36-38
  • 4.3.1 魏晋人的生命意识与生死观36
  • 4.3.2 魏晋人的荣辱屈伸与荣辱观36-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1
  • 附录41-42
  • 致谢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学松;从意象建构看建安与盛唐风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叶明洪;对左思理想人格与现实行为的一种解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3 李雄诒,李露亮;魏晋文人的疏离意识与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建构[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4 肖晓阳;建安诗歌的悲剧意蕴[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5 高华平;陶渊明儒、释、道辩证统一的艺术人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杨树增;中国古代文史的分合[J];齐鲁学刊;2003年06期



本文编号:742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742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f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