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礼贤的中国学术网络和汉学研究——从殖民特权到平等地位
本文关键词:卫礼贤的中国学术网络和汉学研究——从殖民特权到平等地位
【摘要】:卫礼贤的中国学术网络和汉学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青岛时期(1899-1920年)、北京时期(1922-1924年)、法兰克福时期(1924-1930年)。在工作关系中,卫礼贤的地位由殖民特权走向相对平等。卫礼贤与长期以来受到歧视的中国学人建立了丰富的学术网络,不断加深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作为新型的学者,卫礼贤超越了汉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个人主义,把知识生产看作是集体知识收集的过程。在开展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卫礼贤逐渐抛弃了科学和文化霸权,把汉学"知识话语权"交还给了中国学人。
【作者单位】: 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卫礼贤 中国学术网络 汉学研究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项目(项目编号:留金发[2014]3026)资助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曾是德属青岛殖民区的一名传教士,后任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教授,成为德国学界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19世纪20年代,他作为学者和记者,将大量的中国传统经典文本翻译成德语,并出版了一些研究中国问题的著作。1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卫礼贤接触了大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庚存;论“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卫礼贤[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孙立新;卫礼贤论东西方文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郑连根;;卫礼贤和他的“中国心灵”——读《中国心灵》[J];书屋;2006年08期
4 李雪涛;;孔子的世界性意义——卫礼贤对孔子的阐释及其对我们今天的启示[J];读书;2012年08期
5 杨武能;卫礼贤——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J];德国研究;2005年03期
6 张东书;;卫礼贤的中国魂[J];国际汉学;2000年02期
7 郭汉城;;卫礼贤论中国艺术精神——以《贲》卦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胡雪莲;;卫礼贤在中国文化与政治中的活动[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李成;李丽娜;宫慧欣;;《中国心灵》中建筑习俗及其和合文化意蕴考论——纪念德国汉学家卫礼贤诞辰175周年[J];文化学刊;2012年05期
10 贺中;;卫礼贤在青岛的22年[J];青岛画报;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刘宗伟;围城中的卫礼贤(上篇)[N];青岛日报;2014年
2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刘宗伟;围城中的卫礼贤(下篇)[N];青岛日报;2014年
3 袁志英;听贝廷娜讲她爷爷的故事[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张墨英;卫礼贤立尊孔文社之主客观因素[N];青岛日报;2012年
5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卫礼贤与《易经》[N];光明日报;2013年
6 叶隽;身无彩凤双飞?[N];中华读书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牛潇;论1897到1914年间中德文化碰撞及传教士卫礼贤对中国文化传播所做的贡献[D];青岛大学;2013年
2 宋姣;从传教士到“两个世界的使者”[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吴姗姗;从奈达等效理论看《论语》卫礼贤德译本[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4 冯然;时空纵横探易译[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57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757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