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25年反省与进路

发布时间:2017-09-05 18:33

  本文关键词: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25年反省与进路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文化史 史学理论 交叉学科 史学创新


【摘要】:我国史学界社会文化史学科兴起25年来,经过了前十年"兴起奠基期"、继十年"发展兴盛期"、近五年"深化扩散期"三个阶段。学术贡献有:理论方法创新,开辟史学新生长点;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超越"革命史范式"及"现代化范式",走向"本土现代性";关注民间社会,挖掘内在社会文化资源。存在问题与瓶颈:学科意识模糊,研究"碎片化",平面描述性、意义稀薄及理论缺失。当今社会转型呼唤社会文化史的理论创新成果,未来将会引起关注的"关键论题"有:民间社会、社会治理、生活方式、价值系统。这几个"关键论题",可能会成为社会文化史学者为中国社会发展理论创新作出贡献的生长点。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关键词】社会文化史 史学理论 交叉学科 史学创新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社会文化史”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在中国史学界自从1988年最早提出学科概念,至今已经过去了25年。反省其实践探索轨迹,清理缺失与盲点,诊断症结与瓶颈,有利于我们思考今后的进路、调整方向,促使学科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文化史”是社会史与文化史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史学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月之;张园晚清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研究[J];档案与史学;1996年06期

2 李长莉;毕苑;李俊领;;2009—2011年的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J];河北学刊;2012年04期

3 彼得·伯克,刘华,李宏图;西方新社会文化史[J];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04期

4 ;晚清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J];历史研究;1996年01期

5 李长莉;;“碎片化”:新兴史学与方法论困境[J];近代史研究;2012年05期

6 李长莉;唐仕春;李俊领;;2011—2012年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J];河北学刊;2013年02期

7 李长莉;唐仕春;李俊领;;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扫描:2013[J];河北学刊;2014年03期

8 史薇;复兴社会史三议[J];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01期

9 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J];学术月刊;1998年08期

10 李长莉;;交叉视角与史学范式——中国“社会文化史”的反思与展望[J];学术月刊;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楚爱华;《醒世姻缘传》中父权秩序的倾覆[J];蒲松龄研究;2002年02期

2 贺金茹;;从笑语“婴儿”到哭泣的“宁姑”——男权社会女性失语化与柔弱化的悲剧历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3 陈文联;;关于《新青年》对妇女问题探索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4 汪青云;;清代女性词人自我形象的重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陈虎东;;中国词者皆为男,中国词性皆为雄——中国词作男性性别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6 蔡玉辉;;彼得·伯克的文化史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赵雪沛;;从清中叶浙江女词人的创作看女性词特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陈会林;;人情:传统司法适用民间法的进路——基于涉及“招夫养子”习俗之诉讼中批词与判词的考察[J];北方法学;2011年02期

9 戴海斌;中央公园与民初北京社会[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10 中共成都市青羊区委党校课题组;弋文;王林先;;从自然村到新社区:城乡统筹背景下公共空间的整合及重建路径——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筱才;;中国商会史研究之回顾与反思[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2 张晓春;;关于历史的主题公园——都市历史空间的文脉窘境:以上海城隍庙、豫园地段为例[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刘永丽;;“民族国家”想象与上海——晚清政治小说中的上海书写[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5 左玉河;;2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静;;陈衡哲之三进四川——兼论《川行琐记》事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7 李长莉;;交叉视角与史学范式——“社会文化史”回顾与展望[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8 余华;;宋代妇女再婚情况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2009年第1辑)[C];2009年

9 王妍;赵纪军;;中国近代动物园历史发展进程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10 俞莉琪;;探索非现实:阿兰·科尔班与表征史[A];第十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2 康维娜;清代浙江闺秀文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曾繁花;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霁月;新中国革命题材电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D];上海大学;2011年

8 崔t景;清后期女性的文学生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蒋玉梅;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葛喜平;中国传统女性性心理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欢欢;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重建与社区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钱芳华;卡洛·金兹堡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永利;浅论朱淑真其人其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余黎明;《隋唐演义》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D];南昌大学;2010年

8 彭兰花;清代江西闺秀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朱琳;明清时期临川士绅与地方社会[D];南昌大学;2011年

10 王丛丛;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初步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杨;;新文化运动的地域展开——以安徽地区的书、报、刊等媒介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王康;;舆论传播与五四学生运动——以五四时期《京报》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左玉河;;傅斯年的大学理念及大学研究所构想[J];安徽史学;2011年02期

4 刘超;;政学分合与知识生产: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研究[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5 章清;;晚清西学“汇编”与本土回应[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虞和平;陈君静;;1920年前后废督裁兵运动中的商会与孙中山[J];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7 王楠;陈蕴茜;;烈士祠与民国时期辛亥革命记忆[J];民国档案;2011年03期

8 池子华;郭进萍;;反思社会史的双重面向——以社会史碎片化问题为中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刘平;朱丹;;黄莲圣母:义和团女性形象的历史变迁[J];安徽史学;2012年05期

10 何一民;赵淑亮;;西藏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期与特点[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从文化史到社会文化史[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傅璇琮;漫谈宋代文化史研究的材料建设[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02期

3 万绳楠;对文化史研究的思考[J];文史哲;1993年03期

4 刘志琴;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9年05期

5 吕凤棠;文化热点中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力作──《两宋文化史研究》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杨齐福;20世纪中国文化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周积明,谢宝耿;文化史研究:以点带面转换视域——周积明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02年08期

8 何晏,魏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文化史研究概述[J];桂海论丛;2004年S2期

9 张欣;评《中国文化论坛》[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何晓明;王艳勤;;文化史研究向何处去[J];学术月刊;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玉河;;2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任道斌;;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简介[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3 李长莉;;交叉视角与史学范式——“社会文化史”回顾与展望[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李长莉;;交叉视角与史学范式——“社会文化史”回顾与展望[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万绳楠;;对文化史研究的思考[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6 周均平;;审美文化史研究的当代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张昭军;;复兴之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化史研究[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8 王国平;;谢本书云南文化史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9 杨华;;论闻一多的中国文化史研究[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10 高增德;;时代呼唤“晋学”或“晋文化学”——兼评《三晋古文化源流》[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仲民;文化史研究的系谱和反思[N];东方早报;2010年

2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任放;开创文化史研究的新范式[N];北京日报;2014年

3 吕绍刚;寻找文化史上的“失踪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危兆盖;社会文化史:史学研究的又一新路径[N];光明日报;2010年

5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张炜;文化史何以出“新”[N];团结报;2010年

6 张国旺;喜见元代文化史研究结硕果[N];光明日报;2010年

7 彭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新史学:整体历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8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杨峰;中国新文化史研究进展及特点[N];光明日报;2013年

9 王建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纵观近代新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耿雪 曾江;“新文化史”给我国史学研究带来了什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根;论卡罗·金兹堡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周兵;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冰;文化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丁敏;林·亨特新文化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周安凡;从茶道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发展[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99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799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7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