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东乡村妇女缠足与康有为粤中不缠足会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10:22
本文关键词:清代广东乡村妇女缠足与康有为粤中不缠足会研究
【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之下,男性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女性则处在稍微弱势的地位,虽不能说被是被男性压迫着,也无法向男子那样出入社会,畅谈自己的见解,到了晚清时期,西方一些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潮流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部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逐步接触西方文化,认识到西方文化和制度先进性,他们开始对中国的一些传统陋习提出抗议。广东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首批列为对外开放的城市,也是受到先进思想影响较早的地区,康有为就出生在广东南海,同时康有为也作为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在维新运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认为人生而平等,不该区别对待,所以在对待女性解放问题上,首先提倡不缠足,由他倡导并创办的粤中不缠足会是中国近代以来成立较早的不缠足会,在这之后,全国的有识之士纷纷响应创办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在这些先进人物的带领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妇女解放起到了积极作用。本研究以清代广东乡村妇女缠足与康有为粤中不缠足会为研究对象,共包含五个章节:第一章详细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从整体上把握对中国不缠足运动研究的现状,并且回顾了缠足在中国兴起的原因与发展,横向比较了中国各地妇女缠足的特点。第二章概括介绍了清代广东乡村妇女缠足现状,并深入的分析了缠足对女性的影响,包括对女性身体健康的影响。第三章具体介绍了康有为其人,他成立“粤中不缠足会”各方原因,包括他的成长环境对他的影响,还有他所处的晚清社会给他带来的影响。第四章叙述了康有为作为核心人物领导的粤中不缠足会的发展历程,在其中扮演着的角色,详尽叙述了粤中不缠足会的核心章程和主张,并且介绍了不缠足会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第五章概括说明了粤中不缠足会对全国不缠足运动的推动,以及不缠足运动对女性解放的贡献,包括对女性思想解放和社会地位提高的贡献。
【关键词】:康有为 广东乡村 妇女 粤中不缠足会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49;C913.68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1 绪言7-18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7
- 1.2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7-13
- 1.2.1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7-11
- 1.2.2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11-13
- 1.3 中国妇女缠足问题略述13-18
- 1.3.1 中国妇女缠足的起源13-14
- 1.3.2 中国妇女缠足的发展14-15
- 1.3.3 中国不同地区妇女缠足特点15-18
- 2 清代广东乡村妇女缠足情况18-24
- 2.1 清代广东乡村妇女缠足概况18-19
- 2.2 广东不缠足妇女的地理分布19-22
- 2.3 缠足对妇女身体的影响22-24
- 3 康有为成立“粤中不缠足会”的原因24-30
- 3.1 个人因素24-28
- 3.1.1 家庭环境的影响25-26
- 3.1.2 教育经历的影响26-28
- 3.2 社会因素28-30
- 4 粤中不缠足会的主张及活动30-39
- 4.1 粤中不缠足会成立的背景30-31
- 4.2 粤中不缠足会的主张31-34
- 4.3 粤中不缠足会开办的活动34-39
- 5 康有为粤中不缠足会对全国不缠足运动及妇女解放的贡献39-46
- 5.1 粤中不缠足会的开办对全国不缠足运动的推动39-41
- 5.2 粤中不缠足会对妇女解放的贡献41-46
- 5.2.1 粤中不缠足会对妇女思想的影响41-43
- 5.2.2 粤中不缠足会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43-44
- 5.2.3 康有为粤中不缠足会的局限性44-46
- 致谢46-47
- 参考文献47-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联;张乐平;;湖南维新运动中的移风易俗[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林绪武;;《大公报》白话文与清末戒缠足[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陶继波,马晓辉;民国前期绥远地区汉族妇女由缠足到放足的嬗变[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姜乐军;《大公报》与清季反缠足运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谢凤华 ,张学武;中国妇女缠足放足探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12期
6 刘正刚;清代广东乡村女性在社会经济中的角色[J];学术研究;2003年06期
7 傅琼 ,李浩;来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的戒缠足思潮[J];南方文物;2003年01期
8 陈文联;论近代中国的戒缠足思潮[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焦润明;论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05期
10 梁景时;中国近代女性陋俗文化变革的特征[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本文编号:830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830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