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东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研究
本文关键词:清代山东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研究
【摘要】:山东省地处祖国东麓,坐落于华北平原南部,濒临渤海与黄海,东部的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共同捍卫京畿之地,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可以说,其安定与否对于全国的安稳局面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清代是离当今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其水旱灾害分布状况对于我们今天的减灾防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说,研究清代山东地区水旱灾害时空分布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确有必要。对于山东地区水旱灾害的研究,学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当时史料的限制,无法从精度上满足科研要求。同时,这些不足使得本文有了一定的创作空间。本文即对清代山东水旱灾害时空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综述以及资料来源等内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概述清代以前山东地区的概况,不仅对历代山东政区的沿革状况进行概述,还对清代以前山东地区水旱灾害概况进行描述;第三、四部分是分别论述清代山东地区水旱灾害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在整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方法以及图表法对山东地区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进行归纳分析,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第五部分是结语,总结山东地区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的特点,并引出其对今天的借鉴意义。通过初步分析,本文发现了清代山东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的一些特点。第一阶段(1644-1735),全省共计发生839次水灾,585次旱灾;第二阶段(1736-1795),共计有878次水灾,675次旱灾;第三阶段(1796-1850)共计有847次水灾,571次旱灾;第四阶段(1851-1911),共有1281次水灾,525次旱灾。从全省来看,水旱灾害都很频繁。在季节上,水灾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旱灾大部分发生在春夏两季。在地域上,鲁西南地区是水灾多发区,鲁西北一带是旱灾多发区。水旱灾害的发生频次呈现从沿海地区往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在前三个阶段,水旱灾害的发生次数比较稳定。1855年黄河改道之后,山东水灾激增至1281次。可以说,黄河改道是导致山东水灾激增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山东 水旱灾害 时空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26.616;K24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5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8
- (二)研究综述8-11
- (三)研究对象及资料来源11-14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4-15
- 一、清代以前山东水旱灾害概况15-18
- (一)清代山东地域与地貌15-16
- (二)清代以前山东水旱灾害概况16-18
- 二、清代山东水灾的时空分布18-30
- (一)水灾的界定及等级划分18-19
- 1、水灾类型的界定18
- 2、水灾的等级划分18-19
- (二)清代山东水灾的时间分布19-21
- 1、水灾数量的年际变化19-20
- 2、水灾发生时间的月/季分布20-21
- (三)清代山东水灾的地域分布21-28
- 1、全省连续灾年及重大灾年的水灾波及范围21-27
- 2、各地受灾严重程度不一27
- 3、分阶段来看各县受灾状况27-28
- 小结28-30
- 三、清代山东省旱灾的时空分布30-41
- (一)旱灾的界定及等级划分30-31
- 1、旱灾的类型界定30
- 2、旱灾的等级划定30-31
- (二)清代山东旱灾的时间分布31-33
- 1、旱灾数量的年际变化31-32
- 2、旱灾发生时间的月/季分布32-33
- (三)清代山东旱灾的地域分布33-40
- 1、全省连续灾年及重大灾年的旱灾波及范围33-38
- 2、各地受灾严重程度不一38-39
- 3、分阶段来看各县受灾状况39-40
- 小结40-41
- 四、山东地区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41-43
- (一)水旱灾害的发生都很频繁41-42
- (二)水旱灾害的发生时间较为集中42
- (三)水旱灾害的多发地区较为集中42
- (四)水旱灾害频次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递增42
- (五)黄河改道是导致山东水灾多发的重要因素42-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48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48-49
- 附表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东;张蓉蓉;周仕江;;辽宁省水旱灾害特性及防治对策研究[J];陕西水利;2014年01期
2 许月卿,邵晓梅,刘劲松;河北省水旱灾害发生情况统计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年02期
3 叶成林;安徽水旱灾害及减灾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01期
4 李文远;运城市水旱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浅析[J];山西水利;2001年S1期
5 刘兰芳;水旱灾害对衡阳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农业气象;2002年01期
6 赵旭;滁州市治理水旱灾害对策与建议[J];治淮;2003年10期
7 王娟,林年丰,汤洁,卢远,卞建民;近20年吉林西部水旱灾害变化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2期
8 李惠茹;陕西水旱灾害探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9 唐雪松;浅析湘西重大水旱灾害[J];湖南水利水电;2005年05期
10 孙小群;;1896-1897年湖北水旱灾害及赈务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斌;朱玉涛;姜桂双;李继功;李相辉;刘明清;杨长富;;水旱灾害预测的风险[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程晓陶;;加强水旱灾害管理全球治水方略调整的共同趋向[A];城乡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与发展汇总[C];2009年
3 刘海霞;;边疆水旱灾害的历史与对策浅探[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4 朱尔明;;中国水旱灾害防治[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叶成林;;安徽水旱灾害及减灾对策[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6 赖德勉;;浅析邕宁县水旱灾害的特征、成因及防治[A];广西水利厅厅庆征文选集(1)[C];2004年
7 卢冬梅;王保生;张建平;;水旱灾害对江西粮食产量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唐雪松;;湘西重大水旱灾害预测初探[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旱灾害风险管理[C];2005年
9 程涛;;中国的水旱灾害与应急管理[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湖北省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程晓陶;向立云;喻朝庆;;水旱灾害管理学科发展[A];水利学科发展报告:2007—2008[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邵自平;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N];中国水利报;2006年
2 王春雨;我国将加强“三预”建设提高水旱灾害防范能力[N];中国社会报;2009年
3 记者 胡丹 通讯员 何安平;强化举措 全力迎战水旱灾害[N];黄冈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蔡若愚 编辑整理;九问水旱灾害[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5 记者 江宇;有效防止减轻水旱灾害 最大程度降低伤亡损失[N];雅安日报;2010年
6 高云才;我国最大程度减少水旱灾害损失[N];人民日报;2007年
7 郑元平;切实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N];汉中日报;2008年
8 陈发平 胡清平;加强基础建设 “降伏”水旱灾害[N];中国社会报;2008年
9 市水利与渔业局 亓振平;加快构建综合防洪体系 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治能力[N];莱芜日报;2010年
10 李柯勇 林艳兴 姚润丰 陈黎明;水旱灾害频发凸显水利“短板”[N];中国社会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兰芳;衡阳市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2 龙岳林;湖南水旱灾害成因及水循环安全体系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3 苏新留;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D];复旦大学;2003年
4 罗小锋;水旱灾害与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明代河南地区水旱灾害与社会应对[D];郑州大学;2015年
2 孔帅帅;清代山东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3 袁仕洪;贵州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1912~1926)[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4 孙亚男;近三十年重大水旱灾害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李建华;我国农业水旱灾害综合防范体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张旭明;安徽省水旱灾害的时空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顾利真;明代湖北地区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赵希竹;清代湖北省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冯睿;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苏;清代云南水旱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47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847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