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宗》编
本文关键词:《文章正宗》编选《左传》考论
【摘要】: 该论文是对宋代理学家真德秀的文章选本《文章正宗》编选《左传》的考论。《文章正宗》是第一部编选《左传》的古文选本,共收入《左传》文章133篇,分为辞命、议论、叙事三类。由于真德秀以理学立身,所选文章既符合理学观念,又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代选录《左传》有深远影响,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文研究。该论文在考察真德秀思想和《文章正宗》编选理念的基础上,对编选《左传》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作了系统考论,勾勒了《左传》在古文选本史上的基本状况。论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真德秀的思想及《文章正宗》的编选。本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真德秀政治、理学、文学思想中鲜明特点的论述,分析了《文章正宗》编选《左传》的思想原因。在政治思想上,真德秀积极进取,提出了“廉仁公勤”的政治方针和“去民十害”的为政要求,体现了儒家的执政理念。在理学思想上,真德秀继承朱子学说,提倡“正君心”和“敬天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在文学思想上,真德秀继承了理学家道本文末的文学观,重视文章的教化作用,《文章正宗》的编选就是真德秀文学观的具体实践。《文章正宗》提出“明义理、切世用”的编选观,大量选入先秦两汉史传散文,有明确的摈弃辞藻的主张,是理学家重理轻文的代表。 第二章:《文章正宗》编选《左传》的原因。本章结合真德秀的相关论述,主要分析了影响真德秀选《左传》的三个原因。其一是经学,宋代的疑古思潮促进了经学的复兴,更促进了《春秋》学的繁荣。宋代《春秋》学舍传求经,以尊王攘夷为旨,是两宋尖锐的民族矛盾在学术上的反映。一些史论学者也对《左传》叙事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其二是理学,程、朱一派在研治《春秋》时更加侧重于探求圣人大意,贯穿了明道正谊的主旨,其中朱熹所提出的“观史知义”的方法更重视对《左传》的研究。其三是史学,本文分析了欧阳修的纪传体、司马光的编年体、朱熹的纲目体对《春秋》《左传》的借鉴。 第三章:《文章正宗》编选《左传》的特点。本章从选文和注释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在选文上,《文章正宗》对《左传》的选文运用文体四分法和多层分类法,贯穿了尊王思想。编者充分重视选录周王及各诸侯国维护主权的文章和谈论“礼”、“德”的文章,以及反映战争和政事的文章,体现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同时,为了使《文章正宗》主旨清晰,篇章独立,编者对文章起讫做了精心的确定,并对选文做了适度增删,提高了选文的艺术成就。在注释上,《文章正宗》主要以疏通文意为主。本文重点归纳分析了《文章正宗》注释《左传》选文时最有特色的部分,即理学观的评价,以及注释中附收材料的特点和编者对《左传》艺术成就的评点。 第四章:《文章正宗》编选《左传》的影响。本章首先对宋明清时期主要的《左传》选本做了概论,阐述了它们的编选观和选录《左传》的情况,而后从文体学和文章学两个方面对《文章正宗》选《左传》的影响做了考察。在文体学方面,《文章正宗》所展示的《左传》辞命、议论、叙事文体被后代选本所接受,而盟、铭、箴、书、论等一批文体也在《文章正宗》的影响下受到后代《左传》选本的重视。在文章学上,真德秀“明义理,切世用”的编选观被后代大多《左传》选本所继承,而真德秀指出的《左传》的艺术特色也在后代《左传》选本中得到了彰显。 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首次比较系统对《文章正宗》编选《左传》的情况作了细致全面的考论,填补了学术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其次,本论文综合运用对比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使论文建立在较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增强了论文的说服力。再次,本论文重视注重从史的方面分析论证文献资料,将《文章正宗》编选《左传》的情况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考察,特别是分析原因和影响的两章,这一特点更为明显。当然,本论文还有待于理论分析方面的提高。
【关键词】:真德秀 《文章正宗》 《左传》 选本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0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5
- 第一章 真德秀的思想及《文章正宗》的编选观15-34
- 第一节 真德秀思想概论15-26
- 一、真德秀的政治思想15-18
- 二、真德秀的理学思想18-23
- 三、真德秀的文学思想23-26
- 第二节 《文章正宗》的编选观26-34
- 一、明义理切世用的编选观26-29
- 二、重视对先秦两汉史传文的选录29-31
- 三、对辞藻技巧的摈弃31-34
- 第二章 《文章正宗》编选《左传》的原因34-56
- 第一节 宋代《春秋》学的兴盛34-42
- 一、经学的反思与疑古34-37
- 二、尊王攘夷的《春秋》学37-39
- 三、对《左传》叙事的肯定39-42
- 第二节 程朱理学对《左传》的审视42-47
- 一、圣人大义的探求42-44
- 二、明道正谊的主旨44-46
- 三、观史知义的方法46-47
- 第三节 宋代史学对《春秋》《左传》的借鉴47-56
- 一、纪传体史书中的《春秋》大义47-50
- 二、编年体史书对《左传》叙事的借鉴50-52
- 三、纲目体史书与《春秋》经传叙事方式52-56
- 第三章 《文章正宗》编选《左传》的特点56-73
- 第一节 选文特点56-65
- 一、分类思想,尊王为旨56-58
- 二、选篇特点,经世致用58-61
- 三、起讫界定,服务主题61-63
- 四、适当增删,独立成篇63-65
- 第二节 注释特点65-73
- 一、理学观的评价65-68
- 二、补充材料,申述主旨68-70
- 三、对《左传》艺术成就的评价70-73
- 第四章 《文章正宗》编选《左传》的影响73-91
- 第一节 《左传》选本概述73-79
- 一、宋代《左传》选本73
- 二、明代《左传》选本73-77
- 三、清代《左传》选本77-79
- 第二节 《文章正宗》编选《左传》的文体学影响79-85
- 一、《左传》辞命、议论、叙事的文体代表性79-82
- 二、其他文体的选录82-85
- 第三节 《文章正宗》编选《左传》的文章学影响85-91
- 一、思想观点的影响86-88
- 二、文章技巧的影响88-91
- 参考文献91-94
- 后记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连冬;;《大学衍义》的修身思想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1年06期
2 林日波;;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订补二则[J];古典文献研究;2007年00期
3 张謇;;状元殿试卷[J];美文(下半月);2011年09期
4 常德荣;;理学世俗化与南宋中后期诗坛[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5 徐燕琳;;劝农文学: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学体类[J];学术研究;2011年06期
6 黄子红;杨清江;;泉州府文庙乡贤专祠录[J];福建文博;2010年01期
7 李尾咕;;朱熹民本思想对朱子学者的影响[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8 马建平;;魏了翁及南宋士大夫的政治诗歌[J];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04期
9 许南海;;从宋代养生诗看宋代士人的养生[J];黑龙江史志;2011年11期
10 龙锐;;宋代室宇赋中的儒道精神[J];华章;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文彬;;真德秀及其《大学衍义》对理学的羽翼和发展[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邱文彬;;真德秀的官德规范[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3 张金岭;;济王之死与晚宋政局[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蒋仁;;宋代理学入闽与浦城理学家的贡献[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闽学研究丛书》编辑说明[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6 吴幼雄;;泉州“普渡”民俗考谈[A];福建侨乡民俗——福建侨乡民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7 徐晓望;;儒学与宋代福建的地方官[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8 杨亚其;;谈闽人婚俗[A];闽台婚俗——“福建婚俗的调查和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9 王荣国;;普足禅师成神的文化透视[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10 徐公喜;聂东平;;丘浚君臣民思想承续与发展[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放;杏园遗爱[N];丽水日报;2006年
2 王东峰;中国古代的“纸”甲[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马小红;旌表制度与古代道德[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李申;张载“为天地立心”本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周济夫;还原一个真实的丘o靃N];海南日报;2006年
6 刺桐;与历史人物息息相关的泉州地名[N];中国社会报;2005年
7 文娟;婺源朱氏祖卷: 稀见的历史文献写稿[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8 龚汝富;浅议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N];光明日报;2001年
9 邓洪波;湖南书院与湖湘学统[N];光明日报;2003年
10 来新夏;仕宦箴规百种[N];北京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先英;论朱学见证人真德秀[D];四川大学;2005年
2 石明庆;理学诗论与南宋诗学[D];南开大学;2003年
3 刘婷婷;宋季士风与文学[D];浙江大学;2007年
4 张潆文;南宋理宗词坛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李卫军;《左传》评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康武刚;论宋代基层势力与基层社会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何忠盛;刘克庄诗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智全;《文章正宗》编选《左传》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珏;南宋真德秀法律思想探微[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吕明芝;真德秀《孟子集编》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苹;真德秀的交游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尹业初;真德秀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6 郑先平;真德秀《心经》的哲学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颛静莉;真德秀政法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林日波;真德秀年谱[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连冬;《大学衍义》的修身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军;南宋闽学家散文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66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866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