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费正清的“中国观”研究(1929-1991)

发布时间:2017-09-20 13:02

  本文关键词:费正清的“中国观”研究(1929-1991)


  更多相关文章: 费正清 文明冲突 冲击—回应 中国观


【摘要】:费正清作为美国中国学研究的领袖人物,其中国观是他研究中国的一组趋向,也是他的理论工具。关于中国的知识的形成变化过程,是我们理解美国以及美国人对中国的认知的路径。同时,这种研究,也是我们反思本国历史、现实以及世界观的视角。过去关于费正清的研究或是宏观概括或是细节考察研究,而对他的“中国观”没有做有效的梳理、恰当的描述以及较为完整的评析。 费正清的中国观是一个形成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以出版物的形式展示给世人。同时,费正清的中国观不是空穴来风的理念,跟他本人的个人经历、自我反思、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学术思潮密切相关。所以,在本文中,将费正清的中国观分为形成和调整两个阶段进行梳理描述,并剖析个中原因。最后,笔者还对费正清的中国观进行了学理上的分析。 本文正文基本结构分为以下三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费正清的生平以及界定“中国观”。笔者梳理了费正清在美国、英国、中国求学,在哈佛大学任教,在学术机构和美国政府任职的经历。同时,按学术研究、教育大众、研究中国的提要目录和文献介绍、政策建议等四大类梳理了费正清大约57本著作中的代表作。“中国观”的定义是本文的逻辑起点,笔者在借鉴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费正清的中国观,所谓费正清的中国观,是指费正清一生中对中国的整体看法,是一组趋向。包括对中国政府、中国社会的看法。其来源于费正清在中国和美国的观察以及学术实践。根据费正清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本文中,笔者将费正清的中国观大致界定为费正清一生中对传统中国的性质的认识,对改变传统中国性质的革命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和西方交流的认识三个层面。 在界定“中国观”的概念之后,笔者还就本概念作了四点说明,以便有效的推进研究的深入进行。 第二章重点对费正清中国观的形成以及调整进行描述性的梳理,分为三节进行阐述。第一节的为费正清中国观的形成阶段(1929-1978)。费正清研究了中国朝贡制度以及西方“条约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文明冲突和冲击—回应的中国观。笔者主要通过分析费氏这一阶段的主要著作来展现这一形成过程及其背后的思想线索。至此,文章提出了费正清的中国观的内涵,这也就直接规定了第二节的内容:分析费正清中国观的成熟模式。费正清用多种方式界定了中西文明的不同,从而完成冲击—回应模式中主动主体和被动主体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西方冲击而中国被迫回应的过程、范式、结果以及性质也得以展开说明。第三节主要描述费正清中国观的调整(1978-1991)。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这部书的过程中,在大的格局方面将眼光从西方往中国回收,同时支持其他作者对中国做区域和阶层的深入研究,表现出挖掘中国发展的内部因素的倾向。而在以后出版的其他著作中,这一倾向愈加明显。 第三章是对费正清的中国观进行剖析。按照费正清中国观的形成变化轨迹,前两节主要分析费氏中国观形成的原因以及调整的原因,第三节则是对费正清的中国观进行学理上的评析。关于形成原因,主要分为经验根源及思想根源两个层面。在个人经历上,费正清的所见所感、求学道路上遇到的重要引导性人物等奠定了他中国观的经验基础并规定了他中国观的大致框架。而来源于基督教、马克斯·韦伯、汤因比、年鉴学派的思潮则共同提供了费正清思想的养料,从更深层次上影响到费正清对原始材料的加工以及中国观的形成。至于费正清中国观的调整,主要是美国政治环境和学术思潮的变化带来的结果。女权运动、反种族歧视特别是越战升级、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相继在美国发生,导致了美国学者对美国先进性的质疑。中美关系的缓和得以让费正清更深层的认识中国,并突破冷战思维的限制而复归学术理性,而美国学术界兴起的发掘历史复杂性及其动力多样性的思潮则促进了其对中国的重新认识。在中国研究方面,保罗?柯文、史华慈、魏斐德等学者在将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视角、标准转向中国国内方面做出努力,并产生巨大影响。第三节主要是对费正清中国观进行学理上的评析,重点指出其概念界定不清,解释维度单一,西方中心主义等问题。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通过对费正清中国观的变迁过程及原因的总结,分析本文研究的学理以及现实价值,即尽管这种中国观本身存在一些学理上的漏洞,但其对中国的认识,是我们省察自身的一个良好视角;理解美国对中国的认识,更有助于我们对世界观的反思。
【关键词】:费正清 文明冲突 冲击—回应 中国观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07.8
【目录】:
  • 内容摘要4-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8
  • 第1章 费正清的生平及“中国观”的概念界定18-23
  • 1.1 费正清的生平18-20
  • 1.2 “中国观”的定义20-23
  • 第2章 费正清中国观的形成及调整23-34
  • 2.1 中国观的形成(1929-1978)23-27
  • 2.2 中国观的成熟形式:文明冲突论和冲击—回应模式27-31
  • 2.3 中国观的调整(1978-1991)31-34
  • 第3章 对费正清中国观的剖析34-47
  • 3.1 费正清中国观形成的经验根源及思想根源34-38
  • 3.2 费正清中国观调整的原因38-44
  • 3.3 对费正清中国观的评析44-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8
  • 附录:费正清年谱58-60
  • 导师及作者简介60-61
  • 后记61-6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立敏;阿兰·佩雷菲特笔下的中国形象及其中国观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88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888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5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