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西直门复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02:19
本文关键词:明清北京西直门复原研究
【摘要】: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最后三个王朝,北京城作为它们的都城,历经500多年的改建、修缮、扩建而成,形成是四重城-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的城市格局,塑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封建帝都,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的都城发展的巅峰之作。中轴线是北京城的脊梁,城墙是骨架,两者共同构成城市的整体结构。城墙与城门以其宏伟的尺度、完美的布局、精湛的工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规划、军事防御、礼仪制度和精美建筑形象的集中体现。城门是北京城的标志与象征,是人们感知、体验北京极具地域特色的重要历史文化节点。西直门是北京内城诸城门中,除现存的正阳门以外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除了现存城门外存留时间最久,形制与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城门,同时也与东直门一起为北京城仅有的方形瓮城的城门。本文以开头先阐述了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的选题背景。接下来以历史文献为线索,现场调研现存城门建筑并综合参考与城门相关历史研究及图档、大式建筑的相关制度、古建筑的营造技术等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归纳分析、借鉴应用、个案深入分析等方法对明清北京城与城门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其次,以历史发展的脉络研究北京城的营建过程,进而从北京城防御的角度阐述了北京城墙与城门的构成要素,并详细了的介绍北京城这些防御设施的设置,数量、规模以及他们设置的目的与作用。再次,对西直门城门进行研究,通过研读历史文献,对西直门的名称的由来、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考古发现等进行研究,理清西直门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明清时期西直门的历史环境包括该地区的街道坊巷以及周边的重要建筑与节点进行研究,清晰明了地阐述西直门地区的历史环境,并介绍了西直门城门在封建社会帝都中的功能与作用。然后,对西直门城门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论述,主要包括城门的总体布局以及城门的构成要素:瓮城、城楼、箭楼、闸楼、关帝庙、护城河和城门桥在总体布局中的位置,对城门的构成要素的建筑形制、建筑规模、建筑高度、建筑形态进行详细的研究。最后,根据前面研究的西直门的历史资料和地理环境特点与城门构成要素的具体细节,介绍对历史建筑复原的依据与方法,遵循古代建筑营造技术以及清工部工程做法,对西直门城门的总体布局以及各个单体建筑进行研究,并对其建筑形制、斗口制度、梁架布置、构造特点以及建筑整体的所有信息等进行复原研究,研究包括总体布局、单体建筑、细部尺寸以及生成的过程,并对这些研究的成果进行展示。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北京城与城门的历史并对西直门城门复原研究,可以了解当时该地区的文化交流状况,城门及周边地区风貌,西直门历史发展脉络,城门相关建筑制度。系统地研究了西直门历史环境、总体布局以及城门各个单体的形制、斗口制度、构造特点、梁架布置等,并对其进行复原研究。将城门建筑的形制规模等信息通过研究的过程与成果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丰富西直门城门的图文史料,将前人的研究成果立体化、可视化。
【关键词】:明清北京城 城墙 城门 西直门 复原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48;TU-8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选题背景11-13
- 1.1.1 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11
- 1.1.2 明清北京城与城门的研究背景11-12
- 1.1.3 西直门的价值研究12-13
- 1.1.4 北京历史城墙的数字化复原的课题背景13
- 1.2.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13-14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13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13-14
- 1.3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界定14
- 1.3.1 研究内容14
- 1.3.2 相关概念界定14
- 1.4.相关研究现状14-16
- 1.4.1 北京城的研究现状14-15
- 1.4.2 城门的研究现状15-16
- 1.4.3 古建筑营造技术的研究现状16
- 1.5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16-19
- 1.5.1 课题研究方法16-18
- 1.5.2 论文研究框架18-19
- 第2章:明清北京城墙与城门概述19-33
- 2.1 明清北京城的营建19-23
- 2.1.1 明朝以前北京城的营建背景19-20
- 2.1.2 明朝时期20-22
- 2.1.3 清朝时期22-23
- 2.2 城墙防御体系23-25
- 2.2.1 城墙墙体23-24
- 2.2.2 护城河与吊桥24-25
- 2.3 城门防御体系25-29
- 2.3.1 瓮城25-27
- 2.3.2 城门与城楼27
- 2.3.3 箭楼27-28
- 2.3.4 闸楼28-29
- 2.4 其他相关设施29-32
- 2.4.1 角台与角楼29-30
- 2.4.2 马面30-31
- 2.4.3 马道与雉堞31-32
- 2.5 本章小结32-33
- 第3章 西直门城门研究33-49
- 3.1 西直门的名称33-36
- 3.1.1 西直门的名称的由来33-35
- 3.1.2 西直门的别名35-36
- 3.2 西直门的历史沿革36-38
- 3.2.1 元朝时期36
- 3.2.2 明朝时期36-37
- 3.2.3 清朝时期37-38
- 3.3 西直门地区的历史环境38-45
- 3.3.1 西直门的考古发现38-41
- 3.3.2 西直门的街道坊巷41-43
- 3.3.3 西直门周边的重要建筑43-45
- 3.4 西直门城门的功用45-48
- 3.4.1 军事防御功能45-46
- 3.4.2 内、外交通功能46
- 3.4.3 社会管理功能46-47
- 3.4.4 典仪功能47-48
- 3.5 本章小结48-49
- 第4章 西直门城门的构成要素49-65
- 4.1 西直门城门的总体布局49-51
- 4.1.1 城门的总体布局49-50
- 4.1.2 出入城流线50-51
- 4.2 瓮城51-58
- 4.2.1 平面布局51-52
- 4.2.2 城墙墙体52-54
- 4.2.3 雉堞、女墙与马道54-57
- 4.2.4 关帝庙57-58
- 4.3 城楼58-60
- 4.3.1 城台与城门洞58-59
- 4.3.2 城楼59-60
- 4.4 箭楼60-61
- 4.4.1 箭台60
- 4.4.2 箭楼60-61
- 4.5 闸楼与闸门61-62
- 4.5.1 闸楼61-62
- 4.5.2 闸门62
- 4.6 护城河与城门桥62-63
- 4.6.1 护城河62-63
- 4.6.2 城门桥63
- 4.7 本章小结63-65
- 第5章 西直门城门复原研究65-126
- 5.1 建筑复原的依据与方法65-72
- 5.1.1 建筑复原的依据65-71
- 5.1.2 建筑复原的方法71-72
- 5.2 瓮城72-78
- 5.2.1 瓮城尺制研究72-74
- 5.2.2 城台与城门洞尺度研究74-78
- 5.3 城楼78-101
- 5.3.1 型制与斗口研究78-80
- 5.3.2 梁架布置研究80-86
- 5.3.3 构造特点研究86-96
- 5.3.4 城楼生成过程96-101
- 5.4 箭楼101-115
- 5.4.1 型制与斗口研究101-105
- 5.4.2 梁架布置研究105-110
- 5.4.3 构造特点研究110-111
- 5.4.4 箭楼生成过程111-115
- 5.5 闸楼与闸门115-123
- 5.5.1 型制研究115-118
- 5.5.2 梁架布置研究118-122
- 5.5.3 闸楼生成过程122-123
- 5.6 其他123-125
- 5.6.1 护城河与城门桥123
- 5.6.2 关帝庙123-124
- 5.6.3 城门内值班房124-125
- 5.7 本章小结125-126
- 第6章 西直门城门的复原成果126-161
- 6.1 总体布局的复原成果126-135
- 6.2 城门建筑单体复原成果135-157
- 6.2.1.城楼135-145
- 6.2.2.箭楼145-152
- 6.2.3.闸楼152-157
- 6.2.4.关帝庙157
- 6.3 建筑细节复原成果157-161
- 结论161-163
- 参考文献163-166
- 图表附录166-174
- 致谢1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宛林;;“存”与“废”的抉择——北京城墙存废争论下的民众反应[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2 郑孝燮;从明清北京城墙谈到一段明城墙的抢救[J];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01期
3 木杉;北京的老城门文化[J];城乡建设;2005年09期
4 王璞子;元大都城平面规划述略[J];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00期
5 侯仁之;元大都城与明清北京城[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03期
6 王灿炽;谈元大都的城墙和城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04期
7 雨飞;瑰丽留痕:老北京城门[J];北京档案;2005年01期
8 颜吉鹤;;刘秉忠主持修建元大都城[J];学习与研究;1983年10期
9 傅熹年;中国历史建筑遗产保护面面观[J];小城镇建设;2002年08期
10 项秉仁;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学思考[J];新建筑;2001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晓宁;元代都城建设对比分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91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891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