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时期魏蜀正闰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15:00
本文关键词:宋、金时期魏蜀正闰观研究
【摘要】:本文共分四章,前三章依次对北宋、南宋、金朝的魏蜀正闰观进行了全面梳理,第四章则从民族关系新格局下正统观发生变化的角度对之作了阐释。 北宋时期,学者们以“功业”为标准进魏为正统,“帝魏”观点占主流,所以《三国志》中的尊曹表现受到关注,对魏蜀君主的评论呈现“褒曹贬刘”倾向。这是北宋所面临的与辽、夏鼎足而立的天下大势所决定的。北宋在与辽争夺幽云十六州的斗争和与西夏的几次斗争中,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始终没有完全放弃一统中国的理念,北宋学者主张以“功业”作为判别正统的标准。《春秋》学在北宋有很大发展,《春秋》学的尊王、大一统观念对“功业”正统标准影响很深。反映在“魏蜀正伪”问题上,北宋学者就以“功业”强大的曹魏为正统。 南宋时期,朱熹、张框、周密等学者以“道德”与“名分”标准进蜀为正统,否认魏的正统性,所以《三国志》成为学者们非议和批评的对象,并改修《三国志》,尊蜀为正统。对魏蜀君主的评论基本是“褒刘贬曹”。南宋与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南北对峙,偏安东南一隅,这与当年偏处于西南的蜀国相似。在功业无望的情况下,南宋转而以“名分”和“道德”作为判别正统的主要标准,认为刘备是汉之宗室,且仁德皆备,颇得民心,当为正统。南宋时期理学兴起,强调道德纲常秩序,所以把篡逆的曹魏政权列为“僭伪”。 与南宋对峙的金朝,同样以“道德”正统标准进蜀为正统。对于金朝而言,少数民族政权的性质使得它必须回避传统以“血统”为标准的正统观,才有利于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所以金朝就利用儒学文化消融这种“夷夏”观念,随着儒学在金朝的全面贯彻,“道德”逐步成为正统的判断标准,所以,金代后期的学者才与南宋学者一道,进以“道德”标榜的蜀汉为正统。 经过南宋和金的提倡,受封建社会后期理学重“名分”思想的影响,又由于“帝蜀寇魏”寄托着封建时代人们对于“明君”、“仁政”的追求向往,此后这一观点便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而大行其道。
【关键词】:宋金时期 魏 蜀 正统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44;K246.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6
- 绪论6-13
- 1 选题意义6
- 2 研究现状6-11
- 3 创新之处11-12
- 4 研究方法12-13
- 第一章 北宋的“帝魏寇蜀”观13-28
- 第一节 北宋的曹魏正统之论争13-21
- 第二节 北宋学者遵循的《三国志》“帝魏”思想21-23
- 第三节 从对魏蜀君主的评论看北宋的“帝魏寇蜀”观23-28
- 第二章 南宋的“帝蜀寇魏”观28-41
- 第一节 南宋的蜀正统之论争28-32
- 第二节 对陈寿《三国志》“帝魏”的批判32-33
- 第三节 “以蜀为正”的改修三国历史之书33-36
- 第四节 从对魏蜀君主的评论看南宋的“帝蜀寇魏”思想36-41
- 第三章 金代的“帝蜀寇魏”观41-48
- 第一节 金代的“帝蜀寇魏”之论41-45
- 第二节 从金代咏史诗中看金朝的“帝蜀寇魏”观念45-48
- 第四章 宋、金时期魏蜀正闰观变化的原因48-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60
- 致谢60-61
- 个人简介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立舟;宋儒正统论之内容与特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栾继生;对陈寿及《三国志》所遭非议的辨正[J];北方论丛;1995年06期
3 汪建华;论“内圣”和“外王”的统一与矛盾[J];船山学刊;2000年03期
4 马明琮;张薇;刘曼;;《三国演义》“尊刘反曹”思想产生的根源[J];大众文艺;2010年21期
5 蔡东洲;宋儒的魏蜀正伪论争与改修《三国志》之风[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6 李纯蛟;《三国志》书法略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7 文廷海;;明代《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研究简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周德钧;略论《春秋》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J];鄂州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赵克尧;正统观念与《三国演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6期
10 赵海旺;;从《晋承汉统论》看习凿齿的正统史观[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994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994664.html